小蜜蜂電報

國軍飛彈實彈射擊 種種誇大官宣如何破解實情?

近期國軍方大規模「官泄」,聯合各大主流媒體,釋放出已服役「增程型雄風2E型巡弋飛彈」,射程可達1,200公里,已小批量撥交部隊。據傳此型飛彈還在繼續增程研改,射程將大大提高至2,000公里。

高齡社會哀歌—死之本能的追求

作為當代心理學大師,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從不同於前人的角度及觀點,洞見了「人性的各種可能」,諸如本我、自我與超我的三層次區隔、性驅力以及夢境世界等等,進而讓世人窺見了人類心理狀態中可察覺與不可察覺的冰山全貌。

生命的最佳解答是安樂死嗎

著醫療技術日漸發展,人們的平均壽命也跟著拉長,2024年衛福部統計台灣老人平均被照護10-13年,近幾年政府不斷推動長照計畫、長照改革,期許能輔助家庭減少照護壓力及經濟支出,但為照護疲憊、經濟壓力等因素而弒親的事件仍然層出不窮,頻頻刺痛國人的心,每到這類新聞播出時,社群上便會有一群人洋洋灑灑地討論這個議題——安樂死。

直到遇見《當下的力量》才明白困住他的是什麼—是內在的時空和對幸福快樂的定義

離別的準備 永遠都是不夠的

人生的第一次生死離別,是在國小二年紀爸爸的離開。連什麼是死亡都不知道的我,即使不懂,也莫名感傷。 

《咒術迴戰》的罪與罰 ─ 人性與詛咒的碰撞

「這個國家接下來會變得如何呢?」,「什麼都不會改變」,「詛咒別人,被人詛咒,然後死去」,《咒術迴戰》動畫中的這段對話,清晰浮現於我的腦海,動畫中慘烈的場景與現實裡一幕幕人心的衝突何其相似?!

《六人行》30世代對城市生活的想像

在台北工作的這些日子裡,看似好像做著一份工作,卻從來不認為自己屬於這份工作。每天我都追著《六人行》,夜深也捨不得睡,就期待有天可以有這樣的「家」,與朋友真正的「門當戶對」,探究《六人行》魔力,大概就是讓我透過小小的螢幕,找到了對生活的遐想。

生命之始,抑或是死亡之終

死比起說是終點,加入一個「生」字,更像是一輪循環。平心看待很重要。當所珍視之物不在這世界上,再也不會回來時,我會相信他仍在我身邊、在我心底、永遠地留存於我心底,只要我將他好好記住,便會永垂不朽。

《破墓》從現象級驚悚片看韓國電影的創新進化&好萊塢的困境

韓國最新的驚悚力作《破墓》,不僅凝聚了一票實力派演員的精彩演出,更是將韓國獨特的宗教文化背景和民俗信仰融入故事之中。本文我們將深入探討《破墓》是如何巧妙地結合了不同在地元素,透過編導張載玄的巧手,呈現出一場關於家族秘密和國家歷史的驚悚電影。同時,也將探討近年來韓國電影在宗教驚悚類型上的創新,並對比好萊塢在創意表現上的困境。

講白話一點,就是要理解自己所無知的領域,透過質疑自己對事情的理解,才有辦法開啟好奇的大門,補全自己缺少的那一塊。

「留白」的生活美學

我家的露台什麼都沒有,卻能應有盡有。露台為四方天地,建商將一側以磚牆堆砌成圍籬,將土壤收攏給植栽,將空間留空給露台,圍籬內本該杜鵑花所棲,經年間卻因往來的小鳥帶來的果實深根發芽,漸漸盤據了這片圍籬,如今長成株株茁壯,枝葉繁茂能為人乘涼的小樹。

《轉學來的女生》:敲破第四面牆的法槌

近期的新聞總是呈現一個接踵而來的趨勢,國中割喉之後有虐童,之後又有大麻和詐騙,層出不窮。在滑看網上各大報導下的評論,分享的時候,就想起了這部兩三年前的泰國單元劇-《轉學來的女生》(Girl from Nowhere),忽然覺得這部劇放到今天這種大環境下來看也是玩味無窮,因此想好好分享這部我覺得後勁讓人發麻的泰國強劇。

《再見機器人》影評,5個重點回顧這段孤獨與愛的童話

「我們都忘了,其實可以好好說再見。」看完《再見機器人》(Robot Dreams)之後的心情是複雜而單純的。《再見機器人》具備所有動畫片討喜的元素:簡單的人物設計、單純的劇情、好聽的音樂。最有趣的是,這是一部沒有對白的動畫片,對於我個人而言,其實有一種回到小時候看《湯姆貓與傑利鼠》的即視感:沒有複雜的對白,單純只有角色的表現、音樂、畫面來撐起劇情。

遇見施明德

我是施明德好朋友,近年來未有聯絡,只有一、二年前,有一天我認識的記者,寫一篇報導說,施明德在臉書透露「昨天和老友老包、許信良等人聚餐,相談甚歡」云云,記者私訊我問我此事。我一頭霧水,因為並無此事,或是他要寫別人,卻寫成我的名字。總之,他和我真的是「老友」。認識施明德,緣由也值得一提。

閱讀更多
日本沈沒2020

日本地震動畫與小說:從《日本沉沒》揭日本天災之苦

在2024年初,日本能登半島的強震再次喚起了全球對於日本自然災害的關注。這場災難不僅是一次地質事件,更深深觸及到日本民族心理與文化表現。今天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小說與影視作品,特別是《日本沈没》和《太陽默示錄》,來解析日本社會對於災難的集體反應與文化反思。我們也會觀察到,這些作品如何預言並影響了公眾對災害的認知與應對,並探討它們在災難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對於當代日本及全球觀眾的意義。

閱讀更多

初為兒女

記憶中,小時候冬日早晨,握著媽媽的兩根手指,享受晨光沐浴踏著輕快的步伐,「天氣好好,早餐想吃什麼呢?」媽媽溫柔的語氣像暖風拂面般溜進耳中,「草莓吐司」我沒有半點猶豫地仰著頭回答,「可以啊~」媽媽不出意外地同意了。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