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飛彈實彈射擊 種種誇大官宣如何破解實情?

發布日期:2024 年 8 月 24 日
文章分類:,
作者:獨立軍事觀察

近期國軍方大規模「官洩」,聯合各大主流媒體,釋放出已服役「增程型雄風2E型巡弋飛彈」,射程可達1,200公里,已小批量撥交部隊。據傳此型飛彈還在繼續增程研改,射程將大大提高至2,000公里。而台灣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簡稱:中科院)在賴清德政府正式上台後,陸續遭受「政治性冷落」,故近期在其《新新科技年刊》中,技術性地透露出「龐大彈體新式飛彈」研發過程,用心也不可謂良苦多慮!

雄風與雄昇

台灣官方以往刻意釋放此種訊息,大體上由國安、國防高層所提供之不具名爆料,在中國內部俗稱「官洩」,雖不見彈體的清晰實體照片、影片,卻「繪聲繪影」用模糊影像誇耀武力,同時也在試探周遭國家、美日等國的意向,一舉數得。在目前台海緊張、美國政府即將交接的關鍵時刻,更突顯其意在言外之特殊性。

雄風2型反艦飛彈,堪稱台灣自製飛彈之母,其技術不斷演化成為長射程巡弋飛彈,只是關鍵技術依舊來自美國。(圖片來源/小蜜蜂電報)

根據所謂「透露」,中山科學研究院已在近期成功研製、且多次試射增程型雄風2E型巡弋飛彈(別名:雄昇),相較於在2005年前後就已「應急部署服役」的雄風2E型巡弋飛彈之600公里射程,目前小批量撥交增程型雄風2E型巡弋飛彈,射程直接加倍,具備對中國重要目標進行「源頭打擊能力」,可深入打擊中國內陸軍政設施,至於服役確切情況與數量,目前都是各名嘴媒體各顯神通加油添醋的訊息,並未有確實的數目,據信也是最高國防機密。

神隼與戟鋒

至於射程達到2,000公里的「再增程型」雄風2E型巡弋飛彈,據稱計畫代號為「神隼」,從2021年起花費5年時間,將耗資新台幣36億2,658萬餘元,研發完成神隼巡弋飛彈,神隼彈射程遠,且具備陸射與艦射型二種款式。此外,國軍又透露一個名為「戟鋒」的中程彈道飛彈專案,目前射程不明,相信也高達2,000公里以上,近日中科院「官洩」的「天弓4型增程防空飛彈」的巨大彈體,可能與「戟鋒」有關。未來台灣集結「神隼」與「戟鋒」二種攻擊性中程飛彈,將成國軍最新二個「復仇武器」,類似二次大戰納粹德國的V-1巡弋飛彈以及V-2彈道飛彈之地位。

如果再加上國軍長期大力宣傳、擁有攻擊性戰力、射程200公里、由IDF戰機掛載發射的萬劍遙攻武器(神斧專案),國軍的「復仇鐵三角」面貌即將完整。

復仇武器源頭打擊

但是台灣方面不斷地強調這些飛彈射程超遠、可對中國內陸地區實施「源頭打擊」,國軍真實的意向為何?除了在戰略上,賴清德政府可能想要重返陳水扁時代「境外決戰」戰略之思考外,可能也與美國政府瀕臨換屆,台美關係恐怕會有一段不穩定時期有關?川普與賀錦麗陣營,都對台灣問題不太感興趣,甚至有意忽視。近期前美國副總統彭斯發文警告共和黨內部「新孤立主義」的可怕性,恐怕已經點出賴清德政府最懼怕的一種狀況。

台灣各大主流媒體名嘴,用極端綜藝的方式來誇大飛彈自製工業體系的成就,其實是非常危險的民粹行為。

如何正常地應對美中台相互關係,可能已成賴清德政府目前面對的新難局?而國軍基於國安高層政治需求與壓力,也不得不配合演出一場場精彩的「安定民心」秀,用極遠射程、自製無敵飛彈這類的官方宣傳,來安撫民心壯大自信?

從軍事科學的邏輯看來,要一種飛彈的射程不斷增加,事實上難度不高。因為材料科學不斷進步,彈體材質的減輕、發動機效能的提升、效率的延長,事實上都是時代進步的產物。

射得遠但是看得到嗎?

君不見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在1944年推出的V-1巡弋飛彈,其射程已經達到640公里,比台灣在2005年少量服役的雄風2E型巡弋飛彈的有效射程還要遠。當然,V-1是一種盲飛彈,機械鎖定大概目標,就直行飛去,猶如二次大戰版無人機,雖然是低空飛行,但是速度慢、容易遭戰機攔截,故效能不彰。

而台灣自研的雄風2E型巡弋飛彈,射程600公里,當然不是簡單的二戰型盲彈,而是有一定導引作用的巡弋飛彈。但是,為了瞄準目標,其所收的信號為美國GPS衛星定位系統的商用訊號溢波,精準度是一回事,商用訊號在戰時一定遭到敵軍屏障,這是現代戰爭的常識。

一旦台灣的飛彈,連眼睛都看不到目標,巡弋飛彈射程再遠,也無濟於事。而雄風2E號稱使用地貌追沿(Terrain-following )技術,但並非使用先進的地貌追沿尋標頭(通常是AESA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而是依靠事先收集的地形資訊來「設定」,用以貼地飛行使用,請問台灣已經將近二十年不派軍事情報局人員赴中國「涉險」,又無即時更新中國內陸地貌最新狀態的戰略與戰術偵查能力,這些資料從哪裡來?這是官宣振奮民心時,少有人注意到的盲點。

此外,現代戰爭強調對敵方的「戰損評估(battle damage assessment, BDA)」,也就是飛彈攻擊後,必須評估敵方受損程度如何?如此才能迅速準備下波攻擊的戰術與火力。台灣並未擁有衛星、長程戰略偵查能力,如何評估敵方受損?所以,「射得遠卻看不到」,是台灣這批「復仇武器」最脆弱的一環,但是環顧台灣官場軍界,無人對此有興趣談論。

自製飛彈很重要嗎?

歐美等強國,發展長射程巡弋飛彈,飛彈本身並非最優先發展項目,而是必須完備能夠讓飛彈,發揮其戰略與戰術作用的周邊配備。例如,布建密佈的衛星網路、長距離有效率的發動機技術、一旦衛星訊號遭到截斷的主動電子掃描雷達技術,以及其微型化研究、替代衛星定位系統的定位訊號服務(例如美軍建構已久的MAPS GenII系統)…等等,都是及其重要的戰略資源,歐美都擁有這些豐富的周邊完整後,才開始發展射程遠的巡弋飛彈、甚至超音速、極音速(Hypersonic)巡弋飛彈。中國軍方基本上也是如此,建制完成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後,才開始大量出台各式長程飛彈。

反觀台灣,完全欠奉上述研發能量,卻開始官宣強調「飛彈射得很遠」的研發成果,這樣的表現,除了討對軍事科學沒概念的層峰領導歡心外,就是訴求台灣民粹力量燥動,認為自己軍事無敵!如此地玩弄軍事科學,簡直就是宣傳戰的災難。

歐美的上一代巡弋飛彈,從來不吹噓射程多遠,射程只是一個小項目,如何更精密地導引、尋標以及最大能力限縮傷害性,才是這些智慧武器的研發目的。

國軍吹牛過頭已非新鮮事,「國艦國造」擱淺事件不斷,勇鷹高教機爭議不斷,民進黨政府為了選舉政績宣傳,硬是將其研發時間壓縮至選舉關鍵時間,得以搞出廠「偽下水」大秀。而當年繪聲繪影的所謂建立「F-16戰機亞太維修中心」,在新聞媒體大張旗鼓宣揚後,已悄悄將「亞太」二字去除,國防部甚至認為此為「願景」,而非「現實」。由此可見官宣的不負責和對民主社會的傷害有多大?

種種吹牛吹破皮的樣貌,皆是為了討好當道層峰的政治需求,而此政治需求又可以和民粹力量結合,成為執政民進黨未來長遠執政的利益結合,有百利而無一害。但是一旦真實面臨戰爭場面,這些吹牛過頭的軍事政績,是否能夠通過戰場的嚴酷考驗?從軍事科學的基礎邏輯上看來,結果可能相當慘烈。

※首圖( 圖片來源/ 小蜜蜂電報 )

※延伸閱讀:國家級警報爭議——是誰寵出不可被質疑的國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