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社會哀歌—死之本能的追求

發布日期:2024 年 8 月 20 日
文章分類:,
作者:狗頭夫司機

作為當代心理學大師,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從不同於前人的角度及觀點,洞見了「人性的各種可能」,諸如本我、自我與超我的三層次區隔、性驅力以及夢境世界等等,進而讓世人窺見了人類心理狀態中可察覺與不可察覺的冰山全貌。

再者,佛洛依德所提出的「死亡本能論」(Death Instinct, or Thanatos),與「生之本能」(Life Instinct, or Eros)相互呼應,它重新定義了人類生命價值的另一種可能,亦即攻擊、侵害、否定與自我毀滅等,亦是展現生命力的一種積極作為。反觀印度教中屬於創造的「梵天」,屬於維護的「毗濕奴」,以及屬於毀滅或轉化的「濕婆」等,三者互相獨立又合而為一,亦與上述佛氏之理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如今,時代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而進步,「長命百歲」的願望得以逐步實現。只不過,高齡化社會卻也帶來了沉重的壓力與隱憂,諸如醫療照護負擔、生產力不足、年輕人仇老等問題,尾大不掉的結果,讓各國都嘗盡了苦果。而鄰近於我們的先進日本大國,其因少子化與人口高齡化所受到的全面性影響及衝擊,可說是最為明顯的了。

在電影《七五計劃》(Plan 75)裡,日本國會為了解決嚴重失衡的人口老化問題,因而通過了「75歲以上長者可以自由選擇死亡」之法案,俗稱「七五計劃」。在這項計劃中,每位自願接受死亡執行安排的長者,不僅能夠得到心理諮商、財務規劃及身後事處理等「一條龍服務」,還可以獲得政府的十萬圓補助,可謂面面俱到、應有盡有。

電影中以現年78歲的獨居婦人阿道(倍賞千惠子飾)為主軸,她擔任旅館清潔服務員,卻因為高齡而被公司所資遣。面對不友善的職場與租屋環境,以及茫然的未來等,她清楚人生不過如此走一遭,宛如黃粱一夢。

於是,她透過了諮詢加入了「七五計劃」,決定中止自己的性命。此外,劇中亦透過「諮詢公務員」與其久未謀面而一心求死的叔叔,以及深愛家人的「菲籍移工」接下死亡執行計畫工作等劇情安排,以共同描繪出「生得無奈」與「死得痛快」的生活處境。然而,電影劇末無語,生命是否真的如此「黑白分明」?導演狠狠留下一大片「缺口空白」,值得我們好好省思。

又如獲獎無數的電影《楢山節考》(The Ballad of Narayama),出品於1983年,由知名導演今村昌平執導拍攝,片中對於日本高齡化所帶來的影響與衝擊,已作出了如神一般的預言。其劇情描述在日本高山上的貧困小村,仍沿襲了古老的「棄養傳統」,年屆70歲的長輩,其後代子孫為了節省家庭開銷,必須將長者帶到楢山頂端,棄置使其自生自滅,進而讓年輕的一輩能夠持續存活。這種犧牲小我以完成大我的道德情操,看似偉大,其實也是一種「死亡本能的追求」。

也因為繼續活著,只會帶來沉重壓力,那麼,倒不如好好默默死去。如此,看似對於人生消極無為,其實有其積極性的意義與價值。劇中69歲身體健康的阿玲婆婆,刻意撞斷門牙,她體諒子孫與媳婦遭逢生活困苦,也因家裡多一個人吃飯,也就必須少一個人一起生活。也於是,她心無雜念,一心向山求死。長子背負著她上了山巔,她獨自在枯骨堆中禪定打坐,以生換死。此一場景令人為之動容,更為身處在困頓與無奈人生中的人們,帶來了一絲絕望裡透出的溫暖陽光,讓人感到安慰。

而2023年出品的《失控的照護》(Do unto others)一片,則改編自日本作家葉真中顯(Hamanaka Aki)的同名推理小說,劇情更是直指日本高齡化社會裡,失能的長輩「生不如死」、不如歸去的荒謬處境。

劇情描述在長照中心工作的照顧服務員—斯波,因不忍長輩繼續受「活著的苦」,進而謀殺了41位所照顧的失能長者。如同斯波常翻閱的《聖經》裡,經文所指示的:「你們願意人怎麼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馬太福音7意12節)。他用自以為的悲天憫人之心,感同深受這些長輩們所面臨的身心之苦,「有殺生以成仁」。

除此之外,在劇中調查此案的大友檢查官,也同樣面臨了棄養父親的道德兩難處境。簡而言之,人類的壽命隨科學的進步而持續展延老化,卻也同時面臨著失能患病、無人所照顧之情狀,如今早已成為一道無解的社會難題了。

在日本是如此,臺灣亦是,全球各國更是如此。

筆者近日,曾以照顧服務員之身份,到醫院的護理之家進行為期四天的臨床實習,親身服務這些長期臥床的住民長輩。他們多為失能病患,依賴氣切、鼻胃與尿管等三管輔助設施,每天按表操課提供維生服務,像是管罐餵奶、吃藥、翻身拍背、會陰沖洗、換床單、起身搬移、擦澡換尿布、量測生命徵象等。雖然長輩仍有意識反應,但卻過著「靈魂被困在身體裡」的無品質生活,因而失去了真正的生命自由。有時,筆者也會試想,若躺在照顧床上的是我,那麼,我是否要過這樣的生活?

答案是,「我不想」。這一曲高齡社會下的沉痛哀歌,我並不想一起跟著唱和。

而佛家認為,生命的常態,乃是成住壞空、生住異滅,亦即有生便有死,有死亦生。換言之,死亡並非終點,而是生命循環中的其中一個「節點」罷了。如此看來,生命只要能在當下證悟,並同時彰顯出一定的意義與價值,那麼便是「活著」。反觀,若只是在形式上「以軀體存活」,然而卻無法實踐出生命,口不能說,意志無法展現,那麼,「勇敢死去」也不足為惜。

人生自古誰無死,如今高齡社會已然來臨,那麼關於「死亡本能追求」的這個嚴肅課題,的確值得你我好好澈底省悟一番!

※首圖(圖片來源/ 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