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演習將「去中心化」?什麼是「去中心」作戰?

發布日期:2024 年 6 月 27 日
文章分類:,
作者:獨立軍事觀察

最近「去中心化」成為國會熱門字串,因為國軍宣稱今年漢光演習要將演習內容以實際作戰需求進行,不再搞「煙火表演」!而實際作戰的戰術與戰略,參謀總長梅家樹言之灼灼稱:「『去中心化指揮管制』是今年漢光的重要訓練目標,落實關鍵在於有清楚周延的『交戰規則(ROE)』。」彷彿國軍在一夜之間,將要引進「去中心化」這個潮牌,已經成為定數。

與梅家樹在立院一搭一唱的立委,還故作嚴厲地質問:「我們到底是在通訊鏈中斷的時候才採取授權,還是有那個授權範圍?你可以勇於做決定嗎?所以現在是後者?那這是我們中華民國部隊很大的變革哦?」原本僅是表演的非專業質詢,梅家樹卻弔詭地回應:「但是他還是會有一個中心化的指揮,這個不變,但是會有去中心化的行動。」這個回答,就是很穩妥的「台灣特色」答案,也就是務求「雙贏」(win-win)這種邏輯上的悖論!

也就是說,軍隊思維方式的改革是假的,是表面上的字面應付,這是很有國軍特色的表面改革,跟國防部長顧立雄要求的表演型改革很像,例如停止刺槍術、踢正步和安全回報等改革,表面上看去除了「形式主義」惡劣軍風,但是到了整個軍隊跨代改革、牽涉到思想體系的「軍事事務革命」(RMA)層級的更迭,國軍的參謀總長就祭出:「我們既有中心化指揮,也有去中心化行動!」這樣的「台灣特色」回答,真是兩邊討好,「一面抹壁雙面光!」

賴清德政府想趕上世界潮流,大談軍隊作戰「去中心化」,請問你信嗎?(圖片來源/國防部發言人官方臉書)

稍微了解近半世紀,歐美日各國軍隊在「軍事事務革命」上面所努力的大方向,多半知道所謂的「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是一個資訊化專有名詞,特指一個群體不再受任何中央實體管控,每個成員都可享有相等的自治權利,自由進行點對點的交易及操作,無須依賴第三方介入。也就是說,這樣的組織概念,是在第三波文明革命下所產出的組織型態,所謂「去金字塔化」組織,所謂「扁平化」組織,都是第三波文明推動下的人類組織改造方向。

如果要了解何謂中心化作戰 觀察烏克蘭戰場即可。

2022年烏俄戰爭開打初期,一大群俄羅斯裝甲輜重部隊,排著長長車龍在烏俄邊境公路無法動彈,不是因為裝備故障,而是因為俄羅斯軍隊還是採取其前身「蘇維埃」軍制的命令體系,莫斯科當局或總統普丁等人沒有下令,前線無人敢負責和動彈。故這一大批停頓在公路網上的裝甲輜重部隊,受到「去中心化」的烏克蘭部隊猛烈攻擊,傷亡慘重。

而烏克蘭軍隊,早在2014年就開始「北約化」,將龐大無用的「蘇維埃」軍制拋棄,採用北約軍隊的「去中心化」作戰思維——也就是前線軍人負責下判斷,後方高層則在了解敵情後為前線的所作所為負起責任!

美軍的強大不僅止於物質、科技和戰術領先,而是民主主義徹底融入軍隊文化與精神,從不懷抱過往光榮,只會檢討未來將會犯什麼錯,每天都在否定昨天之我,故才有全球無敵的戰力。(圖片來源/U.S.Army 官方臉書)

這樣的作戰方式,是一個民主化國家軍隊作戰常態,也是北約軍隊戰力一路領先的原始動力,其內在精神為「民主」,第三波帶來的民主獲得「資訊取得平等」,這樣的邏輯也體現在軍隊組織上,也就是一個士兵和一位參謀總長、國防部長所知道的資訊沒有兩樣,戰場即時(real time)的「狀態意識」(situation awareness)平等,故士兵可以自主作戰防衛自己,不必等到總統同意才能動武自保。但是如果碰上戰略性層級的相互保證毀滅,動用戰略武器的權力則鎖在政府高層手中。

我們必須知道,國軍百年來堅持的所謂「黃埔精神」,事實上就是個不折不扣的「蘇維埃」軍制的複製品,如今還在擁抱「黃埔精神」這種東西的,全球除了台灣外,僅有中國人民解放軍(以及搞「先軍政治」的北朝鮮)。

不過近年來解放軍因應與美國的大國競爭戰略,其指揮管理系統正在改進,雖然速度緩慢,但是北京數次「軍改」雖有軍內派系鬥爭之惡,但是也不無改革意義。而放在台灣來關照,要國軍「放棄黃埔」,恐怕會要了他們的命,這種地雷目前還無台灣政客敢拆彈處理之。

台灣的軍人養成至今還擁抱「黃埔精神」,連民主主義內涵都不清楚,如何奢談「去中心化」作戰?(圖片來源/小蜜蜂電報)

人類現代的戰史證明,民主體制的國家,不論初期戰況如何危急,最終總會戰勝專制體制國家,這就是「去中心化」作戰的厲害之處。民主體制國家的制度優異性,在於國防事務公開透明,並由公民全體參與,全民同仇敵愾,才能夠發揮全部國力,以此戰勝專制國家。

而民主體制國家,鼓勵公民「質疑權威(Questioning Authority)、伸張創意」,故才有無盡的民間力量源源不斷接力,增強國家整體戰力,故而能夠屢屢在創新思維中突破障礙,贏得最後勝利。

專制體制國家,動員民眾採取強迫方式,營造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往往使用煽動欺騙方式行之,初期或可有奇襲效果,但是在民權受到壓制、民間力量受到壓抑、創意與意志受到破壞,獨裁者一人獨尊,往往在戰爭最後,因為種種因素而失敗。遠從一、二次世界大戰來看,近者由烏克蘭戰場觀之,都是如此。

漢光40號演習號稱要「去中心化」指管作戰,在國軍文化未改、且毫無民主主義、透明公開參與國防的精神,納稅人恐怕還是霧裡看花。(圖片來源/小蜜蜂電報)

台灣擁有年輕的民主政治體制,雖年輕且稍嫌魯莽,但隨著多元社會、開化氛圍、言論自由與創意爆發,都是台灣整體國力戰力所可倚仗的雄厚資本。但是,台灣的國防體制由於歷史因素,與民主政體搭配的速度遠較社會民主化慢,故才有所謂「國防黑盒子」、「國防布」等質疑聲浪。如何增進公民與國防之間的互信、進而增加參與感,還是必須透過民主主義的深化,才得以實現。

全民國防才是「第三波文明」的「第三波戰爭」之真實戰力,我們看到烏克蘭人民,憑著自身意志、保衛家國本能,大幅度採用西式民主國家的開化型軍隊戰術、戰法和戰具,頻頻讓擁核大國俄羅斯以「蘇維埃」軍制強制徵兵「拉伕」而來的龐大部隊頻頻吃虧。

烏克蘭的「散兵遊勇」遠較俄羅斯「整齊一致」的大軍靈活、機智且脫離作戰陋規,憑著「接近訊息與知識」的優勢,也就是歐美軍隊民主精神、扁平化組織、靈活命令體系、高科技通訊與決策思維和非對稱戰術,讓依舊活在傳統過去蘇維埃「軍制」龐大戰爭機器的俄羅斯大軍,吃盡悶虧,無法脫離戰場泥濘,這是「第三波革命」產生「第三波民主」對「第三波戰爭」所帶來的直接影響與論證。

西方部落客比較中國、俄羅斯(皆為蘇維埃兵制)和北約國家募兵廣告,得出有趣結論。

台灣的「全民國防」一向淪為口號,甚至是演講、作文比賽的題目,卻無法真正落實在全民的日常生活與家國防衛的生命本能內,就是因為公民的國防參與度不夠。而公民的國防參與度不夠,與國防透明化有關。

國防雖有許多機敏性與保密性,但是隨著時代改變,真正應該保密與透明化的部份,不斷地演進。例如軍械戰具的保密性已經降低,其展示反而是極度「商業性」。反觀各項裝備的參數訊號與電磁足跡,則需要現代化尖端電子防護下的高度保密,台灣軍方幾乎沒有投資在電子防護,僅靠人力大喊保密防諜,無怪乎洩漏機密的奇案不斷發生。

隨著「第三波民主化」的來臨,公民接觸資訊的自由與平等增高,國防透明化勢所必然,而國防透明化,也可以從文人如何參與國防事務來觀察。

美軍總人數約131萬,美國國防部卻僱用了高達70萬以上的民間雇員(非脫下軍裝的退役軍人),來襄助國防組織的變革與策劃符合世界潮流的國防改革。

美軍天天處於作戰狀態,五角大廈的文人雇員、民間智庫文人,與專業軍人一起提出新式思考,不惜推翻過去、不顧所謂「光榮傳統」,只要不符合潮流一律淘汰。近期觀察美國海軍陸戰隊針對中國威脅的激進改革,就可知美軍在文人治理思維下,可以馬上拋棄包袱擁抱未來,謹記過去錯誤、誠實面對的個性,無怪乎成為全球一流超強軍事組織。

國軍長期為特定意識形態(如黃埔軍魂、光榮傳統、崇拜蔣介石、視中國為宗主國)服務,連民主主義都談不上,何來「去中心化」作戰能力?(圖片來源:小蜜蜂電報)

反觀台灣,擁有接近18萬大軍,台灣國防部民間雇員(包括脫下軍裝的退役軍人)僅僅300餘人。且台灣國防部、國安局等單位,「軍文關係」惡鬥嚴重,黑函四處飛散,軍事情報局成天投敵、詐欺醜聞不斷,「軍人惡整民員」故事不斷散布,所謂「本位主義」濃厚,也導致台灣國防部宛若封閉城堡,只准特定學校、特定思維者進入,照著「舊規」,依照「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規則保有「鐵飯碗」的心態,也讓「國防透明化」、「軍文關係」一直是台灣國防之痛,也是「全民參與國防」流為口號、內宣,對一般公民無甚吸引的荒謬景象。

國軍是否充斥著擁有現代民主主義概念、資訊化頭腦的成員?服過役的公民與納稅人都會苦笑不答!(圖片來源/小蜜蜂電報)

舉例而言,台灣有無數的企業管理長才,可對如何加強國軍競爭力的戰略規劃提供建議:如何使解放軍已有的軍事投資失效;使其未來投資較不具威脅性;避免降低我方軍事投資的有效性;維持並創造我方的競爭優勢等。

這些議題的本質與企業的長期投資沒有太大差別,都可作公開辯論,供決策者作最好的國防投資決定。可惜的是,台灣在解嚴三十多年後,國防部至今仍不能就國防需要作詳實的辯證。簡單的說,台灣是否能夠產生多位文人國防首長,徹底將國防部當做高階電子公司「經營」?這才是國防改革民主主義競爭策略的勝敗關鍵。

如何促進民主主義對台灣國防改革的影響力,是一個兩難的問題。台灣面臨世界最高風險的戰爭情境,按照道理來說,國防建設與外交安全至關緊要。但是台灣這個戰場,卻也是一個民主體制對抗專制體制的戰爭,台灣最大的武器,其實就是民主主義。

而要如何用民主主義的優勢,來戰勝專制政體的侵入?台灣的國防改革能夠深化到什麼地步?戰力的提昇與民主主義之間的辯證關係,永遠都是文人政府無法抹滅、且必須面對的難題。但是,公民參與透明化的國防,已經在北歐、東歐、以色列甚至烏克蘭徹底實現且獲得驗證,台灣自命為印太戰略的「民主燈塔」,此難題難道不值得文人政府認真思考?

我們必須要問:「國防部與參謀本部是不是充滿了新思維的高階將領?這些將領是否準備將國軍帶往新時代的戰術與戰法中?國軍的整體建軍,是否可讓輿論大眾了解其決策背後的考量與利弊得失?而非處處是機密,樣樣皆保防?」如果這些問題都完美解決,國軍才有資格奢談「去中心化」作戰!如今上述民主主義並未下放軍中,僅有文人部長裝飾搞表演,如何認為國軍已經「第三波化」了呢?

如果有民主主義精神的台灣國軍,應該會精算中國人民解放軍擁有超過1,000枚瞄準台灣的短程彈道飛彈,每一枚價格約100萬美元。台灣為了防禦此飛彈攻擊,部署頂尖的愛國者3型(PAC-3)飛彈防禦系統,每枚價格約200萬美元。台灣目前能夠攔截彈道飛彈的愛國者飛彈總共約400枚,近期台灣還加碼向美國採購增程型愛國者3型飛彈(PAC-3 MSE)共58枚,每枚單價高達340萬美元,這樣的投資划算嗎?

台灣用了極高代價進行飛彈防禦防空網,但解放軍對台飛彈戰術,可隨著時代改變而不斷轉變。例如使用大量無人機、用偽裝信號來消耗台灣防空飛彈。同時可修正彈道飛彈下降彈道為螺旋狀,使愛國者攔截率失效,台灣付出代價更高。

由此對比來看,積極的飛彈防禦投資,誇耀台灣「防空飛彈密度世界一流」等宣傳,在實際成效上極為有限,沒有百分百攔截成功的飛彈防禦技術,且在經濟層面上付出的代價相當高昂,這種投資並非合理的「競爭策略」。

民主主義的國軍組織,在「去中心化」的精神引導下,絕對會檢討如此簡陋的「競爭策略」,而提出如以色列軍方在對抗伊朗空襲時要靈活百倍的作為。

例如,既然「主動防禦」飛彈攻勢的代價高昂且效能低,那麼「被動防禦」就可補強其「漏洞」。什麼是「被動防禦」?就是健全的「民防體系」,也就是上述的「國防事務透明、鼓勵全民真正參與」的民主主義精神。這是增強人民心防與社會韌性的不二法門。

台灣國防面對中國飛彈威脅的合宜「競爭策略」是什麼?恐怕尬談「去中心化」指管作戰口號的軍方高層都想不出來?( 圖片來源/ 小蜜蜂電報 )

完整的民防體系包括:防空避難設備、民眾的自衛與防災、建築防護、居留管制、後備動員、疏散計畫、經濟防衛等措施。這些常識,近期有許多民進黨隨附組織利用公關手段在台灣社會推行,其立意儘管初期良善,但已被有心政客耍弄為撕裂社會團結、在公民友軍中尋找敵人搞政治惡鬥的手段,實在不可取。

全台目前針對現代民防體系的準備,除台北市已整備1397處防空避難設施列管外,其餘各縣市則乏善可陳,此外還有許多缺失。例如各級民防指揮體系的建設速度緩慢,科學管理不足,系統數量少且質量差,系統整合幾乎沒有任何現代化與資訊化。

後備力量兵員沒有依背景與任務需求,組成不同性質民防分隊。且後備動員運用在防空任務的人數相當稀少,武器裝備質量差、訓練落伍、科技化低、質量差也沒有車輛機動能力,難以擔任積極民防任務。有「去中心化」精神的國軍,浸沉「第三波民主」的組織,絕對會針對這些缺失,第一時間用「實幹」精神檢討改進,因為刻不容緩,時間不在台彎這邊。

我們看普遍厭戰的日本,其民選政府卻敢於發送飛彈警報,不怕「民心恐慌」,確實讓日本民眾習慣飛彈臨空危險,雖引起若干「民怨」,但多數民意都支持政府舉措,讓公民能有「居安思危」的「權利」,這也是「國防事務透明公開」的民主主義精神,跟「去中心化」思維的國防組織沒有兩樣。

台灣須效法北歐、東歐、波羅的海等國的民防體系,讓平民生活融入戰爭的危險思考,平日做好準備,各該國的國防事務都是透明公開的,務求全民參與。

後備動員與民防,必須密切結合,不能各行其是。台灣民防業務近來還有「民粹化」撕裂社會現象,充滿許多弔詭的「臆想」與「假設」,完全為執政黨政治惡鬥服務,實在讓人搖頭。這種雙重浪費國防資源的行為,放在如今由文人當部長的國防部,正在奢談「去中心化作戰」的國軍,毫無民主主義素養與認知的組織,這不是國際笑話嗎?

我們必須認知,所謂「去中心化」作戰,是民主主義落實在軍隊組織與訓練、認知的「最後一哩路」!一隻軍隊要「去中心化」作戰,不是喊喊口號即可,而是要「翻天覆地」地組織與精神改造,經過民主主義的徹底洗禮後,全民國防的透明化與真正參與,才能跟軍事事務革命環環相扣,整體國力才能進化為第三波公民社會,唯有如此的社會成熟穩定,軍隊才會發展出「去中心化」作戰。如此前後邏輯一定要清楚明白,否則今年漢光演習的所有宣示,依然僅止於「表演」而已。

※首圖( 圖片來源/ 小蜜蜂電報 )

※延伸閱讀:一頂合格的鋼盔都難求  台灣要如何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