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期很吵雜,有執政黨高層認為「北京已經實質控制台灣」,也有許多青壯年上街抗議、集會、吶喊和歡樂,使立法院週邊睽違已久迎來熱鬧夜市氣氛。台灣歷史創傷苦難不斷,從228事變、戒嚴體制白色恐怖,一路到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反核苦行、台灣獨立運動、政治平反、野百合學運、紅衫軍、太陽花運動到今天這所謂「青鳥」運動,台灣是否從這一波波抗爭中,得到了讓多數人滿意的改變?抑或這些運動只是政治團體、個人尋求政治利益的敲門磚?我們不必評論歷史,未來歷史會給予這些運動公平的待遇。
不合作運動和公民不服從
台灣是個浮躁熱鬧的儒教漢人社會,喜歡直來直往的「表白型」抗爭,且對些一知半解的「西方和平抗爭」總有人喜歡侃侃而談,卻誤解百出。我們看近日被各式顏色標語、雜亂無章隨意貼在立法院議事廳的景象、各黨各派立委歡樂無比、爭相比拚直播作秀那笑容滿面的模樣,真讓人深覺「不知今夕是何夕?」國會議員崇尚綜藝表演和毫無理性的嘶吼叫陣,只為服務表演給新聞片段和支持者內心之使用與滿足,台灣民主到底出了啥問題?
我們憶起台灣歷次街頭運動,看似險象環生之餘,總會有好事者開始拿甘地、馬丁路德金恩等人提倡的「非暴力示威」之「和平力量」來高談闊論、襯托自己認知高尚與非凡,似乎只要「和平、非暴力」、甚至搞「快樂嬉鬧嘉年華」這些雕蟲小技,就是集會抗議的「力量」來源,卻渾然不知這些先輩提倡的「非暴力」,是承載「暴力」本質而來的一種反作用力回饋。換言之,沒有付出何來回報?
甘地倡導的「不合作運動」(Non-cooperation movement),可是在殖民英國軍警的棍棒機槍下,數十年累積的社會力量,未經暴力粹煉犧牲無數生命,哪來看似便宜的「不合作運動」呢?
馬丁路德金恩的「公民不服從」(Civil disobedience)運動裡倡導「非暴力抗爭」,看似從甘地的印度古哲學中得到啟發,但這「不服從」看似簡單,但也從法國大革命開始的戒嚴恐怖統治中,用斷頭台累積的血與淚所熬製而出,不是如此簡單!美國有色人種忍受百年種族隔離苦難,犧牲多少人?才換來一個馬丁路德金恩的《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之漂亮轉身?
別忘了金恩另一句名言:「真正的和平並非迴避衝突,而是正義的伸張。」(True peace is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tension: it is the presence of justice.)這句話老少皆知,甚至在冷戰高峰當頭,由美國前總統雷根多次引用。金恩牧師和雷根總統都知道「不要迴避衝突」,難道他們也贊成暴力衝突?難道他們就不知「和平」的可貴?
無聲的抗議
說個預言故事:一位叫做恰克(Chuck )的12歲小男孩,他是美國蒙大拿州小鎮社區的少棒聯盟主力投手。有天,他偶然隨同學父親去參觀家附近的美軍彈道飛彈地下基地。他望著祕密埋在地底、高聳不見頂、隨時可發射摧毀蘇聯的義勇兵三型(Minuteman III)洲際彈道飛彈(ICBM)後,回到家感到沒來由的焦慮。擔任美國空軍國民兵義務飛行員的父親和母親,無法解答恰克的煩惱和疑問。他想了想,開始「拒絕打球」,用這件事來表達他個人對核武的「抗議」。
這個小小的地方報紙新聞,某天突然被一位知名的職業籃球選手奇異恩典史密斯(Amazing Grace Smith)看到了。史密斯認為他不該讓恰克孤獨面對全世界,當紅的史密斯也向球隊與職籃聯盟提出「退出所有比賽」,不惜違約。史密斯這個舉動,立刻轟動全球!史密斯輕車簡從來到恰克的社區,並且在鄉間買下一個廢棄農舍,就當作自己的家。許多記者、甚至恰克的父親都問史密斯,你為何要這樣做?史密斯只簡單答道:「是恰克起頭的,我只是追隨他的腳步而已!」
運動員為了撤除核武,而拒絕繼續比賽的風波越演越烈,全美國的職棒、職籃、美式足球、職業摔角等有名選手,紛紛放棄比賽,支持史密斯的抗議舉動。這個骨牌效應震撼了美國這個以體育活動為主要娛樂的社會,甚至在全球體育圈都掀起波瀾。美國總統眼看社會累積的不滿漸漸升高,不禁在白宮親自接待恰克,請他放棄「拒賽抗議」,並且直言恰克的抗議掀起的不合作運動,「正在讓我國和蘇聯的核武裁減談判遇到前所未有的挫折。」即使總統苦口婆心,恰克絲毫不為所動,問他為什麼不滿?恰克說,我也不知道!
隨著風波越演越烈,全美甚至全球體育界都幾乎癱瘓,專門與美國政府交易的軍工複合體(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美國前總統艾森豪發明的詞句,他在卸任演說時提到,這個複合體可能危害到美國民主的進程。)看不下去了,黑暗勢力對史密斯這個樹大招風的先行者展開暗殺,史密斯在一次專機飛行中,死於神秘空難。
史密斯的死亡,在以恰克為中心的眾多體育明星和群眾們心中,投下了震撼彈,大家都悲傷不已,且對這些勢力龐大的黑暗集團毫無辦法。恰克在回應史密斯死亡事件的記者會上,說道史密斯的死亡讓他悲痛莫名,所以從此以後他「不再說話了!」說完後,他舉起手伸出三指朝上,這是史密斯以往在球場得分的精神手勢!
恰克採取「無聲的抗議」,以「緘默」來回應這個世界的壓力。因為不說話,他週邊的人開始感到無奈與憤怒,覺得他「秀過頭」!他的父親一時無法理解兒子的倔強,他說家裡接到許多恐嚇電話、年幼的妹妹在學校遭到霸凌、媽媽與鄰居的衝突,家裡內外陌生人來來去去,屋外滿是極端抗議的人群鬧騰著,許多人指責他家是共產黨、是反戰派、是叛國者!這些騷擾讓寧靜的家不再是家,父親不能諒解恰克。不過,無言恰克承受巨大壓力依舊不語,默默地抱著父親流淚,無法多說什麼。
「無聲的抗議」隨著恰克的執拗,推廣到了全美國甚至全球,所有的兒童再也不說話了!學校中,不說話的兒童紛紛退席抗議,家中餐桌上的兒孫們,不再與長輩說話,讓憤怒與抗議壓力不斷加大,轉移到了世界強權領袖的身上。美國總統和蘇聯總書記,在會面時相互苦笑問道:「你的孫子上次跟你說話是什麼時候呢?」
從運動員的不合作,到全球兒童的不說話,終於說服美蘇二大強權,提出了停止、銷毀核武的具體承諾,並且簽訂協議公開於世。故事中,我們不知這份削減核武的協議到底實際如何?但美蘇最高領袖都屈服了,也承認是在恰克的努力堅持下,讓全球沸騰後才能借力使力,一舉合作除掉核武威脅。而有感於史密斯的刺殺行動太過張揚,美國總統透過所有情治機關力量,直接打電話給這位幕後主使者,要他一輩子都別想見到太陽,他會用盡國家的力量追殺他到天涯海角。
又到了下一個少棒聯盟的球季!美國總統陪著恰克站上球場,準備展開下個球季。總統向依舊沉默的恰克說:「你不必在今天三振所有人,沒有人期待你有超級表現,你就做你自己吧!球季還很長!」在全球媒體視線關注下、美蘇兩大強權領袖都參加這個蒙大拿州小鎮社區的少棒聯盟球賽,期待世界將有新的改變。賽前,恰克的棒球夥伴們,紛紛放下球具,舉起手朝天伸出三指!受到這感染,包括美蘇領袖也都起立用這特殊的手勢,紀念奇異恩典史密斯的犧牲。
恰克看了看全場圍觀伸出手勢的人們,他微微笑地開口向天空說:「你還好嗎?Amazing?」然後用力投出了那顆已經改變世界的第一球!
這樣不是很好嗎? But Wouldn’t it be nice ?
在故事的結尾,看倌們會看到這句話,這句話是奇異恩典史密斯和恰克的父親,因恰克的固執而在院子吵架,由史密斯說出口的話語。「這樣不是很好嗎?」是對這個世界依然有所期待、有所感慨的天真浪漫之語,也道盡這預言故事的初衷:「如果真的如此,那不是很棒嗎?」
這個故事生成於美蘇冷戰幾乎動武的1983年,一位好萊塢的製片大衛菲爾德(David Field),某天為了嚴峻的冷戰衝突新聞,突發靈感花了一星期寫完這個故事的電影劇本。他找到了人文氣息濃厚的英國導演麥克紐威爾(Mike Newell),來拍他導演生涯中第一部美國電影。麥克紐威爾是位重視人文關懷的良心藝術家,他後來的《你是我今生的新娘》(Four Wedding and a Funeral, 1994)、《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205)都是深具人道關懷氣質的英式文藝片,充滿許多溫和地嘲諷。
當時年輕氣盛的麥克紐威爾和大衛菲爾德,一股腦投入這部電影的拍攝,片名叫做《奇異恩典和恰克》(Amazing Grace and Chuck),另一個在英國發行時的片名叫做《無聲的抗議》(Silent Voice)。編導二人組,認為恰克是位內向、不太複雜、願意用有點笨拙方式表達自己觀點的12歲兒童,所以他們決定啟用從未有表演經驗的素人約書亞祖克(Joshua Zuehlke)擔綱,想不到片中的化學效應出奇優秀。
而另一位關鍵人物史密斯,他們選擇了1980年代美國職籃頭號得分球員、丹佛金塊隊(Denver Nuggets)的亞歷克斯英格利希(Alex English)來演出,英格利希同樣沒有任何表演經驗,在片中與約書亞的互動卻也產生了讓人動容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這二位「素人演員」組,在本片之後就不再投入影視表演工作了,這部電影是二人唯一的影視作品,真實世界和電影世界的理想主義,也有點浪漫地連結在一起。
這部片請到當時已半退休的美國影壇一代硬漢英雄葛雷哥萊畢克(Gregory Peck),演出正直又有點童心的美國總統。葛雷哥萊畢克因《梅崗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 1962)片中,演出美國文豪哈波李(Nelle Harper Lee)這本傳世小說中,那位為黑人辯護、承受攻擊的正直律師與父親角色,成為美國電影史排名第一的英雄,後世所有電影角色,在觀眾心裡至今都無法超越畢克。
編導二人組認為,選擇葛雷哥萊畢克演出總統是非常「驚喜的正確」,因為這是部現實中不可能發生的預言故事電影,故這個角色必須是個「理想化」過後的美國總統,而在1980年代那時期,社會大眾都習慣了「美國總統是個壞人」的設定,而畢克飾演的這位總統,是個可以與小孩恰克對話、有點固執卻保有童心與理想的正直君子,「在現實中,沒有這樣的美國總統。」
這部電影還有一位幕後的推手,那就是好萊塢頂級女星潔美李寇蒂斯(Jamie Lee Curtis),她在1980年代是紅透好萊塢的追殺恐怖片「尖叫女王」,只要她點頭演出,電影就會賣座。
她透過朋友,偶然知道了大衛菲爾德這個劇本,以及麥克紐威爾將導演這個小片計畫。她說:第一眼就愛上這個劇本,她賠上自己在好萊塢的資源,也要讓這部沒有什麼人看好、沒有明星主演的小文藝電影「美夢成真」。她不僅在財務上支援這片,還為編導二人組找到各個片廠投資管道。直到最後,她還不敢說出,自己想演出一個角色!當她知道可以在片中演出一位戲份不多、但是有關鍵作用的職籃明星經紀人時,真是欣喜若狂。這部片裡,潔美李寇蒂斯也首次呈現精湛演技,不再只是位貌美又身材火辣的「尖叫女王」!
《無聲的抗議》是部獨立製作、獲得片廠少許支援,許多明星、大配樂家和各界藝術家奮勇義務投入的美國電影傑作。1987年上映時,剛好搭配著那年代許多由「小孩擔綱改變大人世界」的一系列理想主義電影熱賣潮而受歡迎。這些小孩改變世界的電影,例如《外星人ET, 1982》、《七寶奇謀》(The Goonies, 1985)、《站在我這邊》(Stand By Me, 1986)等賣座片,在那個雅痞保守氣氛當道時代,是個尋求童真、追求夢想的一種救贖。《無聲的抗議》剛好將這個救贖的大眾需求,提升至抗議冷戰世界秩序的一種回應,雖是預言故事,但感動無數觀眾。
誰說抗議一定要熱鬧哄哄?一定要炫彩奪目?一定要嘶吼吶喊?一定要危言聳聽?一定要敵方屈服才能得到救贖?《無聲的抗議》一片中,所帶來的寧靜與安祥,焦躁中獲得的平靜與堅持,呼應了美國女詩人艾拉惠勒威考克斯(Ella Wheeler Wilcox)的著名詩句:「該大聲抗議時保持沉默是懦弱的罪惡。」(To sin by silence, when they should protest, makes cowards of men.)當我們該挺身而出伸張「正義」時,就該「高聲」抗議。但是,不懦弱的抗議不是用「高聲」來表現,高聲吵雜吶喊嘶吼又尖叫,不代表任何力量,也不會帶來真正進步。淺薄的政治表演,難道能讓所有反對者欣然臣服?台灣的人們,不妨好好想想吧!
※首圖( 圖片來源/ IMDb )
※延伸閱讀:3部電影 回憶30年前的盧安達大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