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號航母性能、戰力與影響分析:是面子工程還是戰略震懾?

發布日期:2024 年 5 月 15 日
作者:獨立軍事觀察

隨著中國第三艘航母–編號003的福建號於2024年5月1日開始公開海試,討論與爭議再次高漲。福建號的真實戰力和戰略意義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特別是在台灣,各方對這艘新航母的功能和效用評價兩極。我們將根據北約的技術情報,分析福建號的性能、潛力以及可能的戰略影響,試圖還原福建號航母的真實面貌,並探討其在未來數十年中,對區域安全格局可能產生的深遠影響。

福建號海試後,到形成實質戰力還需要多久?

在長達9日的海上測試後,福建號航母證實了其船隻動力、電力系統的可靠性,但是要進入解放軍海軍交艦後,形成實質戰力與可用之操典完成,一般西方技術情報的評估,起碼還要5至10年時間。

由於中國對於軍事情報消息的封閉與吹噓,故福建號的海試,在台灣主流媒體界,有許多高低不一的情緒性評價。趨近統派的退役軍方將領,往往拉高此船對台灣、日本與美國的高度威脅性,並且在毫無證據的狀況下,吹噓福建號的系統功能與前衛戰力。而趨近獨派的各路名嘴「軍事專家」,也藉著片面資料,貶低甚至無視福建號完成海試的意義,以此作為台灣海軍擴大建軍、甚至繼續耕耘高價潛艦國造工業的可行性。評價在台灣如此兩極、隨著政治光譜不同,而有許多亂七八糟垃圾資訊所包圍的福建號航空母艦,實情究竟如何?《獨立軍事觀察》在此,根據可靠的北約各國公開技術情報與推估,來試著還原福建號航母的諸元、實際性能與未來在戰略上的意義。

先說結論,不虧是兩岸一家親!台灣有尚未裝潛望鏡就搞下水典禮的海鯤號潛艦;這廂中國也有還未測試完成艦載機、無機上艦就急著海試的福建號航母,二方皆是重視面子工程的軍隊文化,所謂「兩岸黃埔情」的最佳體現,不過就是如此。

福建號航母性能為何?

根據目前北約各國公開確認的情報來分析,福建號的排水量超過80,000噸,全通式甲板全長316公尺,寬76公尺,比美國海軍最新的福特級(Gerald R. Ford-class CVN-78)略為短小,但是差異不大。雖然台灣有許多統派退將,在藍營統派意識形態的媒體談話節目上,吹噓福建號航母為「全電力推動」,其實此推估消息來源不明,也跟現今全球的科技趨勢有點脫節,可謂極盡誇張之能事。

排除台灣綜藝化新聞評論的誇大不實流言,北約各國根據中國受軍備制裁、技術來源等歷史與現實情狀推估,福建艦還是使用技術來自烏克蘭的四軸重油鍋爐燃氣輪機,就是蒸氣鍋爐推進,全電力推進航母這樣的科技,連航母大國美英法等主流國家都無,更何況是中國?

福建號航母的海試,被當作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政績,用專業攝影技巧進行重大內外宣。

福建號動力:推估採用燃氣鍋爐推進系統

由於中國無法自製航空母艦的燃氣鍋爐推進器,故從遼寧艦山東艦到福建艦,其實都是來自烏克蘭在前蘇聯時代,為蘇聯紅軍傳統動力航母所搭配的1970年代水準之燃氣鍋爐推進系統,此種系統其實和蒸汽機其實沒有兩樣。

美國海軍在進入航空母艦核動力化之前的小鷹級航母(Kitty Hawk calss CV-63)也是使用燃氣鍋爐發動機,這並沒有什麼先進或落後的分野,因為要推動排水量80,000噸以上的航母巨艦,這是唯一且可靠的選擇。

福建號航母是艘全新設計的實驗艦,動力系統根據邏輯推理,應該以穩定為最佳選擇,故選擇相對成熟、已經用於遼寧艦、山東艦二艘航母的燃氣鍋爐推進系統,是相當合理也保守穩定的選擇。

而中國不斷地在改良來自烏克蘭的燃氣鍋爐推進系統,故不排除隨著工業冶金科技的進步,其燃氣鍋爐的效率和功率也有所提升,不再是舊型鍋爐性能。

福建號的公開海試,公關意謂大於實戰需求。(圖片來源/摘自央視視頻)

至於某些傳言,僅根據福建號航母公佈的海試影片,就稱其「看起來行駛穩定,絕對是電力驅動」云云之台灣媒體中的退將偽科學言論,就當其為譁眾取寵的綜藝表演即可。因為我們須考慮到,福建號航母「宣稱」使用連美軍都還在進行可能長達7至9年的電磁彈射系統(electromagnetic catapult),直接「跳級」、棄用美軍使用長達半世紀以上、較為穩定的蒸氣彈射系統(steam catapult),光是這個跨步,在科技儲備上的邏輯就非常不合理。

眾所周知,彈射系統的選用,與航母戰力息息相關。因為航空母艦的戰力是艦載機的使用效率,一定時間內彈射艦載機效率越高,則代表航空母艦的作戰能力越強,這已經是航空母艦戰術的通則。

美軍最新的福特級航母,其海試作業長達九年以上,至今已經交付美軍手上,依舊還在測試累積經驗。其海試的高速轉彎等戰術動作,未見福建號航母有同等級的耐壓測試。

但是,中國捨蒸氣彈射系統不用(或許無法從巴西等第三世界國家取得蒸氣彈射器原型模組進行逆向工程仿製),而直上電磁彈射系統,這舉動引起北約各國技術情報分析的高度懷疑!因為,電磁彈射系統的順利使用,關係到全艦電力儲備和管理的複雜規劃演練,能否在戰時瞬間達到最高電量以利彈射器推進?進行彈射儲電間隔多久? 福建號上共三套電磁彈射系統,可同時使用嗎?這都是非常基礎的技術疑問,燃氣鍋爐推進器能夠提供如此瞬間電能嗎?還能夠同時維持艦上的相位陣列雷達與防禦系統電力?中國拿到了什麼黑科技?

美國的福特號航母是核動力推進,故電磁彈射的電量管理非常自由。反觀福建號是燃氣鍋爐推進,電磁彈射時要如何儲備電力?如何瞬間發揮最大電力彈射戰機?彈射之後要多久才能蓄電可以同時運作電磁彈射系統嗎?以現今全球最先進的電池儲能科技評估,福建號要能夠同時運作三條電磁彈射系統,有效率地出動艦載機,其成功的機率近乎零!

當然,西方的技術情報推估,都是基於「邏輯與理性」,也就是合於文明民主社會工業運作準則,及科技與成本合理結構的推測,這些推理都有基於民主政治的公開資訊可以參考。但中國是集權社會,甚至是人類史上首見數位集權國家,形同第三波文明下出現的第三波帝制,西方社會運行合理的邏輯推理原則,完全不適用於中國軍武實力的評估,集權政府和獨裁者只要下令即可,預算、科技水準甚至成果都幾乎沒有限制,也不受民主制度的制約監督,一切以集權統治為最上綱,宣傳大於一切,其餘成果都不重要也不需公開。(是否跟台灣的「國防布」非常類似?)

福建號航母的艦載機分析

製造了80,000噸排水量的超級航母,中國軍方當然也應該準備艦載機,否則航母就如同水上棺材,毫無戰力可言。

根據西方針對技術科研能力的邏輯,福建級航母是由前蘇聯設計傳統航母所擴大改良而來,基於這些現實因素的種種限制,搭載艦載機數量應為40架上下,包括目前性能成謎的瀋陽飛機公司殲35(前稱FC-31鶻鷹)半匿蹤戰機,以及運作超過10年以上的殲15A/B型重型戰機。還有一種固定翼型空中預警機,稱為空警600,目前僅看到零星陸上測試、以及福建號下水泊港期間,有等比例模型機上艦測試照片而已,並未有戰機起降的公開測試。

殲35在各項性能指標上,目前都是謎團。根據邏輯推斷,其僅是換過外皮的MiG29戰機。

上述戰機的配置,除了殲15飛鯊戰機,已隨著遼寧號、山東號航母的成軍而展現世人面前外,殲35與空警600的性能皆成謎,僅有許多網路上特別散布的吹噓假資訊可供參考,這種錯亂認知下的情報可信度如何?或許如國王的新衣一般。

合理判斷殲35是款中型戰機,其設計來源為前蘇聯MiG29/35系列中型戰機(俄羅斯與印度都用其作為航母艦載機主力,但是已經瀕臨汰除命運),中國以此戰機設計為基礎,將其包裹在抄襲自美軍F-35戰機的匿蹤抗雷達波外皮,其基礎性能應該等同MiG29/35戰機,甚至在發動機技術上,可能還不如MiG29/35型戰機RD93之效能,更遑論是否有第五代匿蹤戰機具備的向量推力(TVC)噴嘴等配置,一切成謎。

當然,中國不斷在空對空飛彈技術上面試圖突破,可能霹靂系列飛彈在視距外射程上,因應尋標頭進步和固態燃料技術的進步,射程有所提升。

殲35戰機前身是瀋陽飛機公司獨立開發的FC-31鶻鷹戰機,原本僅供外銷用途,如今成為福建號航母的「救世主」。(圖片來源/wikipedia公有領域)

但就戰機特性來說,未來殲35可能負責的是艦隊距外(stand off)防空任務,而重型的殲15則負責綜合任務,除距外防空任務外,設計已顯老朽的殲15,恐怕將擔任較為簡單的空對艦、對地目標距外攻擊戰術任務,其龐大攜彈量搭配電磁彈射的高乘載量,可滿彈滿油升空的殲15戰機,終可發揮以往不敢想像的多重任務。

但是,如今的空中戰場已經改變,解放軍是否有足夠的經驗與科技含量,讓有人戰機與無人戰機搭配作戰?甚至以無人戰機(UCAV)為主、有人戰機為輔地進行空戰?面對美軍即將襲來的六代機(F/A-XXNGAD等即將完成的高科技機種)威脅,傳統航母艦載機作戰,能夠維持今日想像之偉大模樣?連美軍都已經對傳統航母打擊群戰術進行劇烈調整,更何況是毫無大洋實戰經驗的解放軍呢?

殲15飛鯊戰機,是中國由烏克蘭侵權進口的試驗戰機,據信其產量不高,且失事率高,以陸地部署為主,少有部署海上與航母長時間測試的經驗。

而空警600更是神秘,外界吹噓的資訊頗多,但是頗值得懷疑。中國前二艘航母遼寧與山東艦,由於採取滑跳式起飛甲板,無法承受中重型機種的起飛任務,且起飛效率低落。固定翼空中預警機要等到福建號配備的彈射系統成軍,才有辦法負擔其飛行任務。

空中預警機的性能,主要還是來自於其機頂預警雷達的性能、戰場管理能力等,這些操作對於中國空軍來說,都屬於全新領域!從航母、艦載機、無人機和預警機連成點線面的現代空中戰場管理技術,從瞎子摸象到成軍,如無外國經驗輔助,恐怕將長達十數年至數十年,才有成熟的戰術配置經驗。

美、英軍操作航空母艦經驗將近百年,其管理戰場資源與戰力經驗,都還需要靠實戰經驗累積許久,並且付出慘痛代價才能緩步提升,中國解放軍不可能憑空就完成這整套相當複雜的海空戰術配套系統。美軍正研發的新銳戰場管理技術:包括競爭後勤(Contested Logistics)、聯合火力(Joint Fires)、聯合全域指揮與控制(JADC2)和資訊優勢(Information advantage)等劇烈改革,與敏捷部署運用(aglie employment)等創新思維,融合成下一代網路中心作戰新戰略,整體改革稱為「擴大機動」(Expanded Maneuver) 的全新機動作戰概念,整體改革劇烈又複雜,這些都不是一艘福建號航母的出現就能夠改變總體戰略環境。

結論:福建號航母究竟能給中國帶來什麼好處?

許多台灣坊間名嘴退將前艦長等,在許多綜藝談話節目中,對福建號未來的運用,多有許多頗具特色讓人印象深刻的想像評估。有謂其可在台灣東部太平洋區域,以「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的領頭羊角色,阻止美軍從太平洋方面馳援台日等地之衝突;也有謂,福建號將在南中國海海域,搭配解放軍南海艦隊,針對來自南中國海的北約奧援、以及東南亞美國盟邦的戰力支援,進行反介入打擊。不論如何,這些想像與推估,雖然太具「遠見」而無法合理推理其邏輯之是否縝密,不過福建號要能與解放軍艦隊形成「即戰力」,恐怕非一朝一夕可成。

以航空母艦打擊群為中心的海上火力發揚,從二次大戰至今已經歷經多次改變,隨著科技的急速升級,戰術與戰略都有改變。一艘航母要形成戰力,恐怕除了本身有成熟的艦載機派遣、管理和空中作戰指揮等完善能力外,與諸艦搭配都需要從實際運作經驗甚至實戰中,才能累積經驗不斷修正戰術與模組。

但是,我們觀察解放軍已經服役的遼寧艦與山東艦二艘航母,其成軍之後,真正在外海運作操演的時間有多久?針對這些已經服役的航母,包括日本等北約力量都24小時監督,一旦啟動都是大新聞。但是從近5年的經驗看,遼寧艦、山東艦的出海時間都頗短,一年時間中,出海時間未滿一個月。

遼寧艦屬於試驗、訓練艦,其剛開始的運行時間很長,近年來幾乎都在港「趴窩」,少見出動。而完全山寨遼寧艦予以「稍微放大」的山東艦,其出勤的概率更低,恐怕也與解放軍在艦載機、海空聯合作戰、訓練與管理經驗不足、軍內鬥爭牽涉軍改多有關係,特別是艦載機的妥善率低、技術不成熟、趕鴨子上架多有關。嶄新的山東艦,除了成軍下水外,被日本海上自衛隊捕捉到的出海訓練次數,一年不超過一次,大部分時間也是泊港「趴窩」,以急著要讓航母與艦載機成形「即戰力」的解放軍海軍來說,這是相對不合理的狀態。

航空母艦打擊群的海空距外火力戰術,是已經發展超過100年、由實戰累積出來的精密管理技術,航母不是大就好。

而今,在遼寧艦、山東艦都未見高度使用、訓練、檢測甚至形成成熟航母打擊群戰術、後勤模組等訓練密度的狀態下,艦上根本沒有艦載機的福建號航母,即使號稱搭配了「黑科技」的電磁彈射系統,但解放軍要如何使用?與美軍的航母打擊群,每次出海都是以半年時間為準的高張度訓練與密集測試、甚至參加實戰、修正準則的積極性來看,解放軍已擁有三艘航母了,卻不見活躍的海上演練,除卻集權統治國家的「面子工程」可能性外,其餘的可能性也許就是「先建航母再說」的一種心因性壯聲勢毛病病灶。

至於艦載機如何?電磁彈射器又如何?預警機雷達又如何?這些充斥台灣主流媒體的綜藝式議論,看看即可,不必太過認真。我們必須謹記一個真理,也就是綜觀人類現代戰爭史,一場戰爭的勝敗,不會因為一件或者數件「神器級武器」的服役參戰,而對戰局有決定性改變。如果新銳武器都如坊間吹噓般地先進又有壓倒性優勢,當年的大日本帝國及納粹德國,其開發先進武器的前衛性,完全領先美英同盟國,是否早就改變上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了?

我們《獨立軍事觀察》的基本態度是,面對福建號航空母艦面世,我們要理解中國要重建其軍隊為二戰時代的納粹德國武力一樣,但是人類已經有了世界大戰的經驗,全球面對一個集權統治、違反人類的強大國家,為了鞏固集權體制專政,而推出各種如煙花般的獵奇性武器,我們需警戒但無須投降。如此浮濫操作統治權國家的政權,我們除了要理解這個「愛面子重於人民生活」的政權之本質外,其對外侵略的野心必須警戒,同時也要能夠識讀媒體訊息,尊重常識,千萬不要將複雜軍事事務,作為綜藝兒戲般地耍弄。

※首圖( 圖片來源/ 摘自央視視頻、中國軍網圖片 )

※延伸閱讀:日本下一代戰機擬外銷 全球戰機市場將有巨變

※延伸閱讀:淺談ADF戰機計畫:台灣又想國機國造生出下一代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