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鈴芽之旅》:坍方之後,我們何去何從?

發布日期:2024 年 5 月 8 日
文章分類:,
作者:Y

「我出門了。」

前幾天看到一則貼文分享,內容是在說當一個地方發生了大型天災(如海嘯,地震)後,當地的小朋友會有可能出現進行「天災遊戲」的行為,專家認為這樣的舉動是孩童進行心理上的自我安撫的方法,是讓他們能夠面對無法理解的自然力量的方法。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文學/電影/音樂某種程度上都是一種情緒/力量的載體,因此對於某些人,某些大人來說,這也是面對的一種方法。看回最近地震頻發的台灣,當看到花蓮各地的悲報,看到傾倒的大樓,看到那些幸運躲過落石,逃出倒塌的家園的生還者時,我會覺得那些混雜塵土的眼淚似乎都在問同一個問題:

一個地方坍塌後可以重建,但我們心中的塌方要如何是好?

面對如何訴説傷痛,如何面對,這部2022年的新海誠作品:《鈴芽之旅》,就在如何回憶與面對,甚至如何放下傷痛的課題上,給了一個屬於《鈴芽之旅》的解答。

作為有著日本311大地震紀念意義的電影,地震毋庸置疑是《鈴芽之旅》的主軸之一,整體的設定以女主遇上負責將世界的後門關上以阻止地震的男主,一起嘗試阻止各個地方的大地震踏上旅途的故事。劇情雖然一樣是新海誠災難系電影的奇幻愛情風格,但這次融合地震的元素比起之前《你的名字》中的隕石墜落或者《天氣之子》的異常氣候,地震元素對於處於地震帶的觀眾而言是更熟悉或者説更貼身,因此在真正體會過地震之後再去看,感受是很奇妙的,甚至可以説是更揪心的。

根據《鈴芽之旅》中的描述,地震的引發是由於在「常世」的「蚯蚓」,通過後門來到「現世」,引發災厄。而後門的打開,通常在於「土地缺少人心的力量」,也就是被人為荒廢的地方更容易讓後門打開,從而讓蚯蚓現世,引發地震。

有趣的是,《鈴芽之旅》將地震形象化甚至寓言化成了:因為另一個世界的神明來到人間,傾倒在地面引發地震。乍看之下與地牛翻身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將看不見的災厄形象成了一個看似可觸摸的形體,還給了一個避免其發生的方法。

這樣的形象在我看來並不是無意義的,人們對於看不見,無法理解的事物往往充滿過多的恐懼,這樣的現象在小孩身上更為明顯,因為無法理解所以恐懼被放大。讓我想起在之前地震時,有人分享當下抱著小孩,在慌亂之下只能和他說地牛翻身的故事來稀釋小孩的恐懼。在小孩還沒有辦法理解地殼運動等等深奧的原理前,在面對天搖地動的時候,即使只是虛構,但這樣童話般的解釋自然現象,我想至少能給予那些眼淚一個緩衝的時刻。

如同一開始所言,我會認為《鈴芽之旅》在呈現地震上,除了「形象」,接著就是討論「面對」與「心境」。電影中因為一個偶然的邂逅,女主開始和身為關門師的男主踏上關上後門的旅程,這樣的旅程如果用玲芽的內心的角度來看,我會覺得非常有意思。

首先談「心境」,鈴芽作爲一個小時候經歷大地震的主角,她展現了當我們面對一個傷痛的時候會有的一個心理進程,如同一開始所説,小朋友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形象化災難,稀釋恐懼,但同時另一面也會有無法稀釋恐懼,何況還要面對至親的離去,種種超負荷的資訊給到一個小女孩的時候,我們往往會選擇逃避與遺忘。

一場鋪天蓋地的災難,一瞬間失去至親的感受具體而言是什麼?

是一張張被塗黑的日記。

在面對無法理解的傷痛的時候,我們都會下意識的選擇逃避,《鈴芽之旅》告訴我們,這樣的舉動,是正常的,是值得被擁抱的。小時後的鈴芽在災難後被親戚收養,那段時間的記憶如同被塗黑的日記一樣被她自己所掩蓋,似乎只有這樣他才可以繼續往前,也似乎這樣就能很好的安撫曾經傷痛的回憶。

但這樣真的很好的撫平傷痛了嗎?

與男主一起關上後門的旅程,或許就是某種面對過去的方式。在電影的一開始,女主拔開了封閉大地的要石,要石化為貓咪,將女主推上了封閉一扇又一扇後門的旅程,所有貓咪經過的地方都會發生大地震,都會需要有人把後門關上。在最後回頭看,會發現這就像女主封閉過去與情緒的要塞被打開,然後這個曾經幫助他渡過傷痛的要石,開始引導她去面對,面對這些曾經無法負荷,但始終要消化的一切。

關上後門阻止地震重要的一步,是聆聽曾經在這片土地生活的人們的聲音,類似重新找回這片土地上人心的重量。鈴芽關上後門的旅程,如同她自己不斷去面對關於地震這回事,在那些已經看不見人烟的地方,她慢慢知道一片土地不管經歷了什麽,人們曾經生活過的痕跡不會消失,那些曾經存在的喜怒哀樂也不會全然在消散在空中,只要有人回憶,這些重量又會回到土地上。在這樣的成長下,他最後終於能夠回到自己的故鄉,能夠直面這片災後的土地,並且找回這片土地生活的痕跡之一,也就是她自己。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回看鈴芽來時路,曾經的遺忘與逃避有成功嗎?在當下或許是成功的,但或偶然或必然,在需要重新面對心魔的時候,我們就會和鈴芽一樣,發現原來他從未離去。

在電影中男主被魔法變成鈴芽媽媽的遺物,一張小椅子,這對於女主最重要的東西也展現了,女主對媽媽的愛,對於媽媽離去的傷痛,一直在那裡從未離去,所以他才會在後門的世界看見媽媽的身影的那一刻而差點陷入,這樣濃烈的思念與曾經的抗拒一直被埋藏在心裡,遲早迎來爆發。

劇中鈴芽爲了拯救男主,需要回到自己的家鄉,這段路上遇到了領養她的姑姑,在不解爲何鈴芽執意回去的情況下,姑姑要求她跟自己回家,雙方對峙,劍拔弩張下鈴芽喊出了那句:

「又不是我自願成為你的家人的!」

而姑姑也情緒崩潰的説出:

「爲了你我犧牲了那麽多,把我的生活還給我!」

短短的對話後面蘊含的卻是海量的情緒,

「又不是我希望災難發生」

「又不是我希望媽媽離開」

混雜了思念,遺憾,同時也蘊含了對姑姑的愛:

「我也不希望因為我,讓妳的生活被打擾」

甚至在這裡也側面的訴説了作爲災民家屬,自我生活的剝奪感與對家人的愛相互糾纏的困境。畢竟我們不是無私的聖人,作爲一個凡人,對一個人的愛不可能完全純粹,多濃烈的愛中都會混雜自私的考量,意識到自己對於家人的愛混雜了自私的考量,對自身也是一大折磨,自我的譴責也始終出現,但也正因人們擁有的複雜的感情成分,能夠克服人性中的缺劣去愛人,才更加可貴。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這段爭執其實在劇中來得非常突然,一直以來和藹可親的姑姑爲何忽然惡言相向?這樣的疑惑其實可以用第二隻要石貓出現來解釋,作爲另一隻鎮壓大地的要石,如果第一隻要石貓是封閉內心的悲傷的象徵,那第二隻象徵的,或許就是彼此之間一直封閉的愧疚與遺憾,他清楚的揭露了在面對的過程中不是只有愛與勇氣,還有淚水,有怒吼,有不甘,有遺憾。雖然封閉上我們能夠一起歡笑,但只有坦誠相對,我們才能一起相擁而泣。

而到了最後,所有的雨水與淚滴匯集成同一條河流,流向最終的問題:關於「面對」,我們該怎麼樣走向明天?

我覺得電影給出的,與其說解答不如說總結更為恰當,那就是能幫助妳走出霧霾的,只有你自己,或者說是更成熟的自己。

電影中,女主說過,母親的遺物曾經不見,但之後又回來了。她隱約中記得,在失去母親的那個寒冬,她獨自出門尋找母親的身影,彷徨中度過了一扇門,來到一片花田,有人把不見的椅子給回他,并把她帶回現世。

而到了最後,當長大的女主拿著那件媽媽製作的小木椅,在後門的世界看到小時候徬徨哭泣的自己的時候,她終於知道是誰牽起她的手,童年盛開的花,終於在這一刻飄落回她的手心。一直以來她都以為支撐自己前行的,是回憶中媽媽的身影,但真正幫助他的,其實是已經更強大的自己。

新海誠彷彿利用這段劇情在這裡給了所有曾經悲痛的觀眾一段溫柔的喊話:人在面對傷痛的時候,逃避或者遺忘是難免的,這不是你的錯。我們都只能在懵懵懂懂的長大之後,重新面對這些,到了最後你會發現,陪伴自己渡過這些的,幫助自己克服這些的,不是那些昔日的光影,不是某某人,而是你自己,那個更為強大的妳自己。

《鈴芽之旅》作為一部動畫電影可圈可點,可能對於某些人而言其不是災難三部曲中是最出彩的那一部,但對我而言,他對於災後的人們如何重建心中的塌方,給出了自己的解答。當倒塌的房子在一磚一瓦的砌上後煥然一新,人們心中的塌方卻可能還在那裡,還停留在倒下的那一刻。所以我們可以不用立刻勇敢沒有關係,我們可以從過去獲取力量,但同時也需要知道我們始終要走出昔日的美麗花園,在可能滿地狼藉的現實中深呼吸,或許在那時才會發現,原來自己已經比彼時的自己更加高大,終於可以對著曾經的脆弱説一聲:

「歡迎回家。」

※首圖( 圖片來源/Wikipedia公有領域 )

※延伸閱讀:《轉學來的女生》:敲破第四面牆的法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