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的功課?

發布日期:2024 年 4 月 10 日
作者:Prokid

身為亞洲人,對我們來說,教育不僅是一種學習,更是一種信仰,一種生活方式。它陪伴著每一段人生,影響著每一個家庭,貫穿著整個社會。

※建議先觀看影片再閱讀

《送命題》由蘇亮導演與黃渤主演合作,不到十分鐘的短片於2023年上線。開頭,光線昏暗的審訊室,渾身是傷的男主角(黃渤飾),配上警察逼供的語氣,乍看之下像極了警匪片中經典的對峙場面。懸疑的話鋒一轉,原來是家長與孩子對寫功課的愛恨情仇。或許因為心有戚戚焉,我被太過真實的劇情吸引。

教育是一門家人與孩子的共同課題,不只孩子需要摸索,父母也需要學習。住在補習班滿街開的北部,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因為家裡經濟關係,與大部分人相反,像少部分的人一般從未去過補習班。

取而代之,我擁有又氣又好笑被教&教別人的回憶。這次就不分享兒時的笑料,來說說這段時間我在引導妹妹寫功課時頗深的感觸。

「讓孩子進入讀書狀態」看似可有可無,實則是使教導過程事半功倍的特效藥之一。未成年的孩子在讀書上面最有挑戰的點,大概就是專注力,不到半小時就坐立難安,無法focus在當下。

因此,我在這段時間實驗過很多「讓孩子迅速進入讀書狀態」的方法。軟硬兼施後,發覺以身作則,是最有效率的解決辦法。

觀察到孩子在模仿這件事上,都有相當好的天賦。與其讓孩子精神渙散的學習,家長在旁邊急得跳腳,不如避免皇帝不急急死太監這件事,就是由家長做一個前車之鑑。

這個做法源自於我隨口答應要教相差多歲的妹妹讀書。在那之前我並不覺得教國小生功課是一件困難的事,雖然我不是爸媽,而是以姊姊的身份感受這件事。但慢慢的我能理解越教越崩潰的感覺。

第七天,清晨五點,因為即將截止的文稿我提早起床。站在洗手台前看著鏡子,疲憊的我已經有些自暴自棄,想想幾天前信誓旦旦的自己不禁笑了出來,冰涼的水潑在臉上都難以熄滅心中的那把火。

就像劇中,爸爸(黃渤飾)說的「我發誓,我以後,我絕不依著他」,那是一個很複雜的感受,又愛又恨,希望孩子變好,又為了孩子變好的過程而生氣。

簡單的料理完早餐,坐到電腦前,束起頭髮,戴上耳機,我沈浸在自己的空間開始著手完成任務。七點,餘光瞄到,不知道何時,妹妹已經蛇行爬上書桌,自動自發地寫起昨晚不想碰的數學。那一瞬間,我很詫異,「言教不如身教」具體呈現,並打破這週對牛彈琴的僵局。

如果說,剛剛的一切是開胃菜,那主菜一定是輔導作業的相愛相殺過程。

( 圖片來源/ Pixabay )

大家一定會覺得國小作業哪裡難對不對?確實不難。對學過的我們來說很簡單,其實難度也不高,但對初出茅廬的他們來說,要做到完全「理解」並不簡單。

這題剛剛明明才寫過,現在又不會寫了呢?

我講這麼久的題了,你現在才跟我說你聽不懂?

你可不可以專心點,不要一直上廁所又喝水!

這是我剛開始與她共同磨練時的口頭禪,現在想到都有一種公親變事主的氛圍。一天的開始,秉著「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態坐上書桌,因為怎麼教也教不會,逐漸煩悶的情緒與焦慮的語速漸漸交雜並擴散,氣氛達到一個頂點時,我生氣地哭了,她也委屈地哭了。

因為氣在頭上,避免惡語相向,我走到庭院透氣。因為習慣在問題發生時對自己拋出疑問, 我為什麼要生氣?馬上冒出來。嗯…因為我很在乎這件事,這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

相信每位父母都是愛之深,責之切,越在乎,越拼命。這也是我對《送命題》這部短片有所共鳴的原因,不是因為劇中小品好笑,而是因為想教孩子的這一份心意,引起了我對引導妹妹讀書的漣漪。

在短片最後,爸爸(黃渤飾)正與警察痛斥著兒子的屢教不聽,突然,一人推門而入說「報案人說他餓了」霎那間,爸爸(黃渤飾)的眼神緩和,語氣變溫柔。

背著兒子回程的路上,藉著走路陪他算數,接著,兒子說「爸爸,你背著我走那麼多路累不累?」,「不累,你要是還算不清楚,爸爸再陪你走一趟」他回,兒子說「要是還算不清楚怎麼辦?」,「你還好意思說……那就再陪你走一趟」他回。

看到這裡,淚腺發達的我已經滴滴答答飆淚,這一段讓我更深刻的體悟到,我該如何引導妹妹讀書這個課題。

現在,妹妹與我的腳步越來越對得上,或許她還會惹我生氣,我還會讓她委屈。但,我們會吵架又和好,和好又吵架,我會以陪伴的角色,直到某天,她不再需要我教導為止。

從影片的最後,我可以感受到,教育就是,教孩子的同時,也在教導陪伴孩子的爸媽。

這是一份雙向的功課。

這份功課沒有正確的解法,所以我們將在教與學的交匯處,繼續尋找成長的答案。

※首圖( 圖片來源/ 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