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之始,抑或是死亡之終

發布日期:2024 年 3 月 21 日
文章分類:,
作者:旭天

從古至今,生與死便是探討議題。百種說法各有見解,各有各的支持者。

生、死,人類的生命與死亡;與動物的生命、死去。生死這件事實在太過難解,不管人們因為摯愛逝世痛哭流涕,又或者是愉快的烤肉派對中,人們津津有味咀嚼著被宰殺的動物。

不是太極的黑與白。以我的角度看來,他更像是,灰。

( 圖片來源/ Pixabay )

社會新聞出現的殺人案,犯人殺死與自己同為人類的生命,被大眾譴責。眾人說,這是不當行為,怎麼有人能如此冷酷無情?

分明都是生命,人們對待各種生命都有不同解讀,而生死也包括在其中。比方看到惹人厭的蟑螂,有人嚇得跳腳,將其用拖鞋拍死;路上遇見鄰居家養的貓貓狗狗,驚嘆惹人憐愛,向前詢問主人能否碰觸。又或是,生命的出生,皆不是其所願;新聞上種種的自殺案件有些正是這樣。

記憶的開端,生命的出生。由嶄新嫩芽綠枝始起,不一定是會有明顯的動作。比方說,植物;同樣為生命的植物,他們也會為了自己奮鬥。感知到自己可能快死亡時,有些植物周遭會冒新芽、或是開花趕緊結果繁衍下一代。人類咿咿呀呀的學語聲,睜開眼首次見到世界、到第一次喚出父母稱謂、第一次成功站起行走、第一次上學……各種想得到想不到的事,包括此刻所體會的一切,皆是所謂的「生」。能感受、並看到、感覺到周遭的一切;所有所有,雨滴落至手上、微風吹拂過皮膚、會哭會笑,實在是太多東西。那些的一切可謂彩色。

那麼,黑白呢?凋零的枯枝落葉、殘喘飛行、搖搖欲墜的鳥兒;殆盡氣力、呼出最後一口氣的老人;倒臥在地、被違反交通規則的車輛撞擊瀕死於路中央、血流汩汩的上班族。淒涼,許多人會想到這詞;無奈,每條生命最後一哩路;破碎,證實世間的事物都十分脆弱。靜靜看著放在手上逐漸轉褐的花瓣,最後破碎成塵土,靜靜歸回土地,成為土壤的一部分。到那時,又會有誰記得曾經在這朵花朵?

有些人追求名譽,名聲與榮譽。在這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的旅程,有追尋的事物並不是件壞事。其中部分人們過於追尋、喪失了自我。可是,到了旅程的最後,他們能將這些帶進塵土嗎?最後的最後,我們能帶走什麼?若沒辦法帶走任何東西離開世界又何必追尋這些?這正是從古至今,哲學家不斷探討的議題。

( 圖片來源/ Pixabay )

事物皆有一體兩面。比方生的反面即為,死;彼此卻又是很矛盾的存在。世間上太多矛盾的事物,這也包括在其中。渴望活著的人很快便死去,不想活著的人選擇了結;兩邊皆認為對方不珍惜。但實際上,這並沒有絕對;上天並不是公平的,出生的起始便呈現,否則又是為何人類的生命長短、家庭、健康、等等種種因子皆並不相同?

吃殘羹剩飯、傳播疫病的老鼠;讓人煩躁、手臂發癢的蚊子、等等讓人恨不得殺死這些生物。人類是畏懼死亡的生物,事實上,只要是生物,本能就會對死亡有所畏懼。以不同標準來看待世界,這就是人類的特色。我們殺蟑螂、老鼠、蚊子、螞蟻,認為是有益的;在我看來,是因為人類認為對自己是「有益的」以人類的標準,去對待世界。我不認同但也不否認。真正讓我困惑的是,人類真的可以干涉另一名人類的性命嗎?若那人已對世間僅剩絕望。比起想死,他們實際上如同世界上所有生命般,是不想死的;他們同樣畏懼死亡,但是所遇到的事和死亡相比,死亡對他們來說是更好的選擇。

想必那些人是已經沒有選擇了吧。其中有幾些幸運的人會在最後之前,遇到將他拉起的人事物,那大概是上天看見了他,給予他的希望。我們沒辦法完全了解一個人,就算是至親也一樣。或許永遠都不會有人懂一個人,可是,那又如何?就算不理解,只需要一名能在需要時給予擁抱的人即可。很多時候,不必多言,一個擁抱已足夠。

死比起說是終點,加入一個「生」字,更像是一輪循環。平心看待很重要。當所珍視之物不在這世界上,再也不會回來時,我會相信他仍在我身邊、在我心底、永遠地留存於我心底,只要我將他好好記住,便會永垂不朽。既然有些事物是不可逆性,可能消失後就再也回不來,與其待消失後再來後悔,我認為不如把握當下、好好珍惜身邊所現存的人事物,留下與他們在一起的種種回憶,到時再回頭來看,想必會感慨萬分。想,是啊,我已經將我能做的事都做了、不留下遺憾了。

( 圖片來源/ Pixabay )

生命的出現與消逝一直以來都是件使人省思之事,或許往後將有解抑或是持續無解,不論何者,關於生與死的議題仍舊不會停止人們的好奇與思考。不管是生命之道德或是爭議點、好與壞,多加思索都能讓人們對於此話題更加瞭解、並以多方角度去探討生命與死亡。

※首圖( 圖片來源/ Pixabx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