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墓》從現象級驚悚片看韓國電影的創新進化&好萊塢的困境

發布日期:2024 年 3 月 11 日
文章分類:,
作者:高等遊民

韓國最新的驚悚力作《破墓》,不僅凝聚了一票實力派演員的精彩演出,更是將韓國獨特的宗教文化背景和民俗信仰融入故事之中。本文我們將淺談《破墓》是如何巧妙地結合了不同在地元素,透過編導張載玄的巧手,呈現出一場關於家族秘密和國家歷史的驚悚電影。同時,也將探討近年來韓國電影在宗教驚悚類型上的創新,並對比好萊塢在創意表現上的困境。

《破墓》的恆空出世,與2023年的《首爾之春》一樣,是韓國歷史與文化輸出強勢影像藝術的終極結果,未來進化可期。

《破墓》劇情簡介

《破墓》是一部靈異驚悚電影,由崔岷植、柳海真、金高銀和李到晛主演。劇情講述風水師金相德、禮儀師高榮根、巫覡李花林及助手尹峯吉因移葬任務,揭開一個涉及家族秘密和國家歷史的謎團。在洛杉磯,他們因為一個富裕家庭的怪病而開始調查祖墳,發現墓地位於一處凶地上,不祥之氣迫使他們挖掘,結果釋放出不應出現的存在,將他們捲入超自然的恐懼和衝突中。

結合在地民俗宗教,《破墓》的真實感爆表

《破墓》的概念非常簡單,就是使用了韓國電影近五年常見的「宗教混合文化」的驚悚推理片,這也是韓國電影特有類型,其他文化圈幾乎玩轉不開!因為韓國是個有趣的宗教文化國,除了有密度極高的基督教(保守派)與天主教(開明派)之外,還有外來佛教、道教、儒教和薩滿教的持續盛行,以及全球密度最高的「邪教」分佈。韓國的宗教狀況可以說是「百花齊放」,也因此才有此特殊文化孕育下所產生的民俗宗教混合+驚悚推理的片型,大大增加在地觀眾的熟悉與共鳴感。

而《破墓》的編導張載玄,本身就是融合以上元素、給予新意義的箇中高手。他在處女作《黑祭司們》中,就已經嘗試將好萊塢的「驅魔」類型片,加上韓國的薩滿教傳統一起創作出富有韓國特色的類型片,幾乎一片成名。憑藉眼光高明的技巧,張載玄也立刻被串流影視巨擘Netflix看上,邀請創作更具野心的《娑婆訶》,這部將天主教、佛教「彌勒佛」再生(宗教文化研究上,彌勒佛與基督教的彌賽亞,不僅在發音上類似,也共同有「救世主」的意涵)的陰謀上,譜寫一段跨越歷史與時空的奇幻驚悚電影,成績非常優異。

張載玄的成功,帶起近年宗教驚悚電影風潮

Netflix在《娑婆訶》上得到巨大成功,故又出產了多部相似的宗教驚悚推理類型片,像是2021年的《第8夜》(The 8th Night)等,都在「宗教混合驚悚推理」的故事線中,得到不少觀眾的認同。而後韓、泰製作的偽紀錄片類型《薩滿》(The Medium),以及台灣自製的熱賣偽紀錄片《咒》等片,都深受韓國「混合宗教驚悚推理」風格的影響,在影壇斬獲無數。在這個現象持續延燒下,張載玄編導的《破墓》破空而出,先在韓國市場引起觀影瘋潮,然後在台灣不可思議的熱賣中。同時間,我們看到好萊塢片商與演員,因為一部票房落空、內容空洞的《蜘蛛夫人》(Madame Web)超級英雄公式電影,正在媒體上掀起互罵口水戰,讓人厭煩。

《破墓》是一部台灣人會感嘆:「哎呀!這種電影應該是台灣人拍的才對」的一部統合類型傑作。不僅巧妙地將風水、喪葬、薩滿巫教、禮儀和韓日歷史仇恨遺緒,巧妙揉合後再度資源回收再利用的巧妙故事,且在環環相扣的混合類型中,讓我們深深體會到,曾經的「亞洲好萊塢」香港電影,其在1980年代初奮起全球時,讓韓國電影領受到的極端養分!

如今香港電影正在受到中國政府思想壓制而導致的萎靡時代,我們很慶幸竟能在綻放光芒的韓國影壇中,找到用21世紀技術與藝術,將香港電影遺產完整進步地承接下來的聰明人們!而以往懂得「統合類型」藝術的香港電影人們,其在1980年代推出的《人嚇鬼》和《殭屍先生》、甚至《猛鬼差館》(台譯:《魁星踢斗》)等老片系列的聰明靈魂們,我們可在《破墓》故事中,完整得到其依舊存在的安定感。

《破墓》的故事結構,無疑地來自香港1980年代一系列的「類型統合」電影,例如《人嚇鬼》,將功夫、民俗、鬼怪和鄉野喜趣融為一爐,那是香港電影高度迸發、思想解放、創意無限的得意年代。

對比好萊塢逐漸顯露的困境

接著我們把眼光放回本屆奧斯卡金像獎,在台灣時間3月11日早晨揭曉,毫不意外由後疫情時代的現象級大作《奧本海默》(Oppenheimer 事實上,台灣對於這位科學家的譯名為「歐本海默」,不明白片商為何要用中國式譯名?)囊括所有重要大獎。編導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這位飽受讚譽、甚至有點過譽的電影作者,憑著他對「傳統膠卷電影」維護之心,挽回鉅觀電影時代美好浪漫,終於獲得好萊塢主流青睞,成為繼大導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當年以《鐵達尼號》橫掃奧斯卡與票房時,高喊「我是世界之王」的那個激動時刻後,又一位好萊塢「世界之王」誕生了。但是,諾蘭現象能夠持續多久?好萊塢的日薄西山現象,足可繼續挽回?

《奧本海默》在奧斯卡季大滿貫,票房與榮譽全拿,這是否是好萊塢的迴光返照?

看完毫無意外、全部都在預估內的得獎名單後,我們對奧斯卡「政確」和保守(但是又刻意有點前衛)的那種傳統藝術品味已嫻熟如嚼蠟。而日本動畫巨擘宮崎駿的《蒼鷺與少年》(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獲得最佳動畫獎,無疑是為這位即將褪去的日本動畫名家一個結尾段肯定。但技術無敵的好萊塢聚落,奧斯卡竟將最佳特效獎,給予去年底的日本特效鉅片《哥吉拉-1.0》(ゴジラ-1.0),這個現象值得省思。

這部在日本、北美都出乎意料熱賣、卻在全球其它地區未上映、影迷引頸期盼許久的鉅片,在美國上映時,掀起了「電腦特效成本論」的熱烈議論,美國人不明白,為何耗資數億美金的超級英雄巨片,近一年頻頻在票房上踢到鐵板、熱潮迅速消退?而日本這部特效預算不到基本美式超英片成本十分之一、僅1,500萬美金就達到令人驚異的特殊效果?美國電影到底生了什麼病?這樣的討論,從《哥吉拉-1.0》的熱賣與得獎,未來或許將沒完沒了延續下去!

《哥吉拉-1.0》在奧斯卡獲得最佳特效殊榮,象徵好萊塢工業優勢已經沒落。

以往西方影壇,在二次世界大戰後重新「發現」東方電影、其實應指日本電影,是在那個文化詮釋霸權、西方審美觀至上的時代,用「窺密」的上位角色,向下檢視「神秘的東方」電影,特別是日本電影中透露出的各種異端美學、文化性格上的兩極與上下對比的不穩定「颱風性」價格觀(西方對日本文化藝術的特殊想像,可從近期由德國大師溫德斯執導的日片《我的完美日常》(PERFECT DAYS)中來體會)。西方影壇在當時認為,日本電影帶給全球電影工業的最大遺產有「三神器」——導演黑澤明、演員三船敏郎和特效怪獸哥吉拉。

確實,至今在世界影壇發光發熱的發財套路,依舊是對此日本遺產的持續剝削。黑澤明導演對歷史劇的書寫規格和美學視野,如今好萊塢還對其源頭於此的《星際大戰》(Star Wars)系列進行無止盡的重複利用;而三船敏郎在黑澤明、岡本喜八、小林正樹等經典名導巨作中的反英雄、反烏托邦形象,還是西方主流影壇當紅的超級英雄角色刻劃範本,幾乎沒有什麼改變。而哥吉拉呢?其剩餘價值紅利並未消退,反成為好萊塢即將隕落前的救命寶藥!

如今成為好萊塢「世界之王」的諾蘭導演,其鉅觀電影美學,來自滿滿的黑澤明式「不要命」的人與物的華麗奇觀!影壇據說,諾蘭拍片要求「實景」不要特效,而黑澤明晚期幾齣莎劇華麗改寫的《亂》及《影武者》,也是他當時「不要命」的消耗資源得來之「災難美學」。黑澤明當年這些「任性」,不僅讓他在日本電影圈飽受抨擊、讓他再度自殺,其藝術性也待西方影壇肯定後,才能回銷日本聊以自慰。黑澤明的斷裂式敘事、故弄玄虛的簡單故事分線裁縫技巧,其實也是諾蘭近年來讓影迷瘋狂的要素。只是,黑澤明生不逢時終生苦無來自故鄉日本的知心者,而諾蘭則等到懂得欣賞這些前衛藝術性的影迷群誕生且成熟。

黑澤明的《亂》,其當年創下的視覺奇觀、搭景災禍等,與諾蘭渴求的「電影傳統」有千絲萬縷的密切關係。

好萊塢商業大片的快速退燒潮

上述論述於此,事實上就是簡單說明一事:好萊塢電影的垂死生機,剛好遇到日本電影授予的「三神器」遺緒,而得以苟延殘喘、再度續命一陣子。但是,我們觀察主流的好萊塢商業巨片,近年來在全球災難性地退燒、孤寂,尤其是好萊塢主流片商賴以維生、賺取豐厚利潤的超級英雄電影,如今迅速枯槁、受人厭棄,其速度之快,與這些年的好萊塢「怠惰」以及「貪婪」所無限衍生的病症,有非常大的關係。

又因為政治環境影響了影視創意,近年所謂的「SJW」(社會正義戰士)之戰延燒到好萊塢,產生了不亞於1950年代「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帶給好萊塢的創傷,不斷產製「政確」電影的好萊塢,意圖用影視霸權通路,「教育」全球受眾的企圖遭到厭棄,卻至死不知悔改,這份憤恨,很可能歷史性地改寫全球影壇的電影歷史。「貪婪」與「政確」,正在將好萊塢最引以為傲的電影創意,消滅殆盡至創作地獄中。

從《破墓》看韓國電影的「迅速進化」

當我們看完《破墓》,然後觀賞了無新意的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爾後就要開始迎接華人的「掃墓季」了,這個感受身為台灣人特別深刻!看索然無味、正在隕落的好萊塢大獎嘉年華,然後想著《破墓》故事中那既創新又帶來時代懷舊感的靈動,韓國人藝術心靈的迸發與迅速進化,我們不禁想到,韓國已在2019年橫掃過奧斯卡了,如今他們還有興趣去湊合去同樂嗎?

韓國電影究竟會進化到什麼地步?這已非可從韓國政府如何補貼影業、財團如何精算、政治如何開化、思想如何解放的簡單是非取捨問題中得到答案,而是韓國人在思想解放、工業迸發進化過程中,究竟會將影史帶往何處?這個答案,我們或可套用宮崎駿《蒼鷺與少年》的原始片名——「你想怎樣地活著?」這也是黑澤明名作《生之慾》(生きる)中的大哉問中,找到一點蛛絲馬跡!

※首圖( 圖片來源/車庫娛樂官網 )

※延伸閱讀:韓影百年 從《蜘蛛窩》回味金綺泳到奉俊昊的韓國電影奮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