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星人入侵地球!在文化層面的各種具象

發布日期:2024 年 1 月 17 日
文章分類:,
作者:高等遊民

外星人到底存不存在?對於人類來說已經成為一種迷思,信者恆信、不信者嗤之以鼻。近來網路謠傳美國邁阿密出現巨型外星人與警方對峙,各種傳聞鬧得厲害,很多網友也「想要相信」!而2018年到2021年,美國國防部竟然破天荒認證超過14段公開的「追擊幽浮(UFO)」影片,幾架美國海軍航空隊追擊「奇異光點」的攝影槍紀錄片,讓外界更加震撼!有論者指出,美國政府有順序、目的地慢慢揭露外星人、飛碟與幽浮的影像,是否在「試圖漸漸釋放相關資訊,讓人類社會習慣後,自然而然將『最大的祕密』(外星人早就和人類政府高層交流合作)呈現出來?」

不論如何,我們對「外星人現象」的認識,大多從電視電影書籍而來,在這些虛擬世界中,外星人是人類深層恐懼裡不可或缺的幻想元素,不論你信不信外星人現象,在影視書籍作品中,閱聽眾同樣都可得到娛樂效果。

根據許多目擊者的報告,外星人不外乎就是「小綠人」(little green man)外型,但現實上似乎這僅是「表象」,甚至這種形象的外星人僅是一種「仿生探測器」的高科技載具而已,真正的外星人可能沒有實體存在、甚至僅是意識上存在、多維度穿越的一種智慧體甚至仿生意識。但是,我們從1930年代開始,從電影大銀幕上的外星人卻也千奇百怪,充分展現出影像無限想像空間。

Netflix推出的《幽浮檔案:終極解密》是21世紀新世紀中,難得一見嚴謹地敘述外星人相關現象的嚴肅科學紀錄片。

拋開21世紀以來,由於末世氛圍使然(特別是2012年世界末日的預言壟罩),故有關末日、遭受入侵和未知災難的生存類型影視作品創作呈現井噴現象,良莠不齊的作品紛紛近住在各串流視頻平台上。其中多數是草草創作用來搶錢的劣質產品,但是也有像Netflix在2021年推出的《幽浮檔案:終極解密》(Top Secret UFO Projects: Declassified)這種精心製作、檢驗歷史證據和合理推斷的優秀紀錄片。

世界大戰

2005年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曾推出一部叫做《世界大戰》(War of the Worlds)的科幻驚悚電影,這部描寫外星人入侵地球的特效災難片,是改編自19世紀末英國科幻小說巨擘H.G.威爾斯(H.G. Wells)的小說而成。就電影史的觀點來說,威爾斯的這部小說所立下的文本,幾乎是所有外星人影視作品所必須遵守的指標,至今無人能夠超越。

1938年 10月30日,當年才23歲的電影天才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以這部小說的故事,改編成擬真的廣播劇,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用新聞處理的手法,向聽眾傳播火星人已經入侵地球的消息,想不到竟然引起美國 全國性的恐慌,這個事件已經成為傳播學史上人人必讀的經典案例。1953年,一代特效大師喬治巴爾(George Pal)將這個小說搬上電影銀幕,用當時堪稱劃時代的模型攝影與特殊化妝、藍幕合成,將火星人入侵的想像化為真實畫面,成為科幻電影的里程碑。

天才奧森威爾斯的這齣廣播劇,嚇壞了全美國,影響後世深遠。

從舊版《世界大戰》中,可以發現史匹柏的新版相當注重舊版的所有設計,也可能過於復古才被人詬病? 《世界大戰》中的火星人,原本挾著無敵的高科技侵略地球,人類根本無法對抗,到最後火星人竟然敗在地球到處都有的細菌身上,1953年喬治巴爾版本的《世界大戰》,結尾以教堂鐘聲以及雲彩陽光作收,似乎隱喻著上帝偉大的傑作打敗火星人。

1996年出 品的《ID4星際終結者》(Independence Day)雖然沒有表明照抄威爾斯的小說,但是劇情架構、甚至結尾外星人敗給「電腦病毒」,都還是有強烈的威爾斯風味,只是《ID4星際終結者》將打敗外星 人的功勞,從上帝轉移到了美國人手中,倒是引起一陣討論。

史匹柏版的《世界大戰》,是一部當代被忽略的經典外星人入侵電影。

史蒂芬史匹柏的新版作品,其實相當忠於原始小說的設定與結局,讓新一代影迷重新體會那種外來入侵異種生物的驚恐,但蠻多影迷對於如此復古的電影手法,普遍覺得適應不良。但史匹柏想要表現古典敘事的企圖,他捨棄傳統大堆頭電影充滿「藍光與科技味道」的外星人入侵,取而代之以血腥黏膩與潮濕感的小空間恐懼,在當年賣座成績普通,甚至拉下主演的湯姆克魯斯一時間的聲望,但是多年後與眾多偽劣複製品比較,史匹柏的作品,確實有其影史經典的藝術地位!

不同於傳統比較受歡迎的「金光劇」型煙火式外星人電影,新版的《世界大戰》反而是早年擅長驚悚片風格的史匹柏,似乎嘗試著想要走回自己年輕時代電影創作活力的源頭,而他廣為人知的「溫馨可愛型外星人」設定(E.T),也藉著後拍的《世界大戰》,來個180度大轉彎,片中各種橋段的設定,即使手法古典,但依舊有可觀之處,也帶來觀影上的樂趣。

史匹柏也可能是為了回應廣大影迷對他手下外星人情結的懷念,在他2008年的《印地安納瓊斯:水晶骷髏王國》(Indiana Jones and the Kingdom of the Crystal Skull)中,為他的冷戰、考古與51區等「陰謀論」故事,藉著印地安納瓊斯博士的歷險,做了一個漂亮、屬於影迷私密的總結。

地球末日記

外星人入侵的恐懼,始終是外星人電影不變的主題,威爾斯的小說影響深遠自也不在話下,但是1951年另一部《地球末日記》(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卻將外星人入侵的集體恐懼,轉化成為對於冷戰的控訴。由哈利貝茲(Harry Bates)所寫短篇小說《Farewell to the Master》改編而來的《地球末日記》,藉由外星人恐懼人類的核子武器,並且希望人類永遠和平共處,並且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轉化一系列B級電影中, 醜惡凶暴的外星人形象,為「好外星人」式電影立下里程碑。

《地球末日記》內建了濃濃的冷戰控訴意謂,成為影史經典。

《地球末日記》在影史的地位高超,有不少的科幻電影大師都自承受到這部電影的啟示。這部經典曾在2008年重拍過,但是成績實在慘不忍睹,主要原因在於冷戰結束,核子恐懼成了虛無的敵人,新版電影竟然將氣候異變當成地球新敵人,負載了不必要的環保意識,整部片子沉浸在無聊的說教裡,零零落落的電影敘事象徵冷戰結束後,電影創作暫時無法對焦的一種尷尬。
 

第三類接觸與無底洞中的外星人好友

 1977 年,史蒂芬史匹柏的《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藉由模擬真實案例、優美和諧的音階與和藹外星人,將冷戰氛圍電影,藉由醜化外星人來達到敵我意識的荒謬,反轉過來。1989年,詹姆斯柯麥隆 (James Cameron)的特效實驗巨構《無底洞》(The Abyss),從另一個角度發掘來自海底的外星人,也友善的讓人心動。

不論是《第三類接觸》或者《無底洞》中的外星人,企望人類和平,和解停戰的心聲,是這些電影作者共同的心聲,並且有相當濃厚來自《地球末日記》的影響。而 《無底洞》中的外星人來自水底,更讓那種從天空而降的神秘氛圍,改為深不可測卻又長存在人類週邊的海底,雖然這部片對於柯麥隆來說並非佳作,但是特效實驗 以及遠大的言志企圖,都讓這部電影相當有趣!

《第三類接觸》毫無疑問,是近代影史最經典的外星人電影,幾乎是教科書般的優異。

外星人附身

在電影的世界中,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方式,除了大剌剌駕著太空船臨空(或者從土裡面鑽出來…)之外,還可以用其他的方式,靜悄悄、秘密的入侵地球,蠶食人類的世界。其中最有名、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附身」。著名的外太空驚悚電影開創者《異形》第一集,名導雷利史考特就藉著緩慢幽閉的空間,創造出無比的附身恐懼壓力,使得影史創出新類型科幻片。

所謂的「附身」,就是透過各種管道,以胚胎或者「靈魂」的方式,尋找特定的人體、動物體作為「宿主」,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外星胚胎成熟,就可以破體而出,經由同樣的方式,慢慢的攻佔地球。有別於太空船臨空的場面,這種外星人入侵的方式,成本比較小、 拍起電影較輕鬆,且具有驚悚、喜劇、恐怖等各類型可以作為文本的載體,且藉由附身、殖民等多層面意義,電影創作者可以盡情輝灑有別於一般科幻商業電影的空間,電影的素質、內涵,普遍比開著太空船入侵的「金光劇」外星人電影深刻許多。

其中,最著名、影響後世電影最深的作品,就是老牌B級片大師級導演唐席格(Don Siegel)在1956年所推出的《奪屍者入侵》(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

《奪屍者入侵》當年大膽推出,反抗麥卡錫主義蔓延的美國社會主流價值觀。

《奪屍者入侵》改編自傑克芬尼(Jack Finney)的小說《奪屍者》(The Body Snatchers),故事敘述一個年輕的小鎮醫生,突然之間發現有相當多的精神異常病例,每一個病患都異口同聲的說,他們的親人、朋友都變成陌生人了。原本年輕醫生不相信,但是透過各種奇怪的異像,他漸漸發現真的有事情發生在這個小鎮裡面。

原來,一些外星微生物苞球藉著太陽黑子的風力,飄落在地球上,不知不覺附著在人體裡面,趁著宿主在睡覺的時候,自行複製成為宿主,然後將原來的宿主吞噬掉,漸漸地,小鎮的鎮民看起來雖然都很正常,但是卻已經悄悄地被外星人所取代、殖民。

這個相當有隱喻的故事,其實是傑克芬尼從另一位科幻小說家Robert A. Heinlein的小說《異形殺機》(The Puppet Masters)所偷來的點子,原本只是個抄襲二流小說的劇本,卻讓唐席格導演的電影襯托地有模有樣。

1956年是美國〈麥卡錫主義〉橫行的白色恐怖年代,整個社會人人自危,一種「匪諜就在你身邊」的氣氛,正在撕裂美國這個國家,唐席格藉著小說裡面驚悚的情節,暗諷當時社會的一種沉默肅殺氣氛,拳拳到肉,絲毫不怕政治干擾,其創作勇氣讓人欽佩。

這個故事在日後被多次重拍,包括名導演菲力浦考夫曼(Philip Kaufman)1978年的重拍版《變形邪魔》,亞伯費拉拉(Abel Ferrara)導演1993年的《異形基地》,甚至由當紅墨西哥新貴導演羅勃羅里奎茲(Robert Rodriguez)在1998年改編的《老師不是人》(The Faculty),都無法與唐席格的原作相提並論。而原始的小說《異形殺機》也曾經在1994年被拍成電影,但是成績慘不忍睹。 而奧斯卡影后妮可基曼也在2007年重拍原始版的《奪屍者入侵》,片名改為《恐怖拜訪》(The Invasion),但也因時代錯置,將政治控訴降低成心理驚悚劇,讓原始小說的焦點無法聚焦,而成績讓人極度失望。未來應該再無人敢挑戰唐席格的原版電影。

突變第三型

這種另類入侵 地球的外星人電影,除了《奪屍者入侵》的經典地位之外,另外有部描寫寄生的《突變第三型》(The Thing, 1982)在B級創意大師約翰卡本特(John Carpenter)的操控下,藉著封閉的南極基地內,不知道誰被附身的爾虞我詐危機感,描述得驚心動魄,成績比唐席格的舊作不惶多讓。

這部電影是改 編自小約翰坎貝爾(John W. Campbell Jr.)的短篇科幻小說《Who goes there ?》,小約翰坎貝爾被西方文壇譽為「現代科幻小說之父」,地位相當崇高,《突變第三型》這個故事也被重拍了好幾次,除了最為人知的卡本特版本之 外,1951年由Christian Nyby導演的《The Thing From Another World》評價更高,只是沒有太多人看過。據悉舊版還是大導演霍華霍克斯(Howard Hawks)暗中操刀完成,但是這部電影究竟是誰導演的,也成為影史公案?因為當年這種電影被列為「不入流」的「B級電影」,很少有「大導演」願意承認自己在幕後執導筒。

《突變第三型》所創造的封閉空間變身入侵恐懼,與《異形》的影史地位不遑多讓。

1957 年,另一部由約翰溫德罕(John Wyndham)執筆的小說《The Midwich Cuckoos》(秘威治怪人事件),後來也成為經典的外星人電影。這部小說描述一個英國小村落的婦女,一夕之間被外星人「播種」,紛紛同時懷孕,生下看起來有如「優秀亞利安人種」的金髮碧眼小孩,這些小孩由於是外星基因合成、並且隔空受孕而成的高科技結晶,結果為這個世界帶來災害,簡直是從《聖經》故事直接隱喻延伸而來。

這部小說改編電影,一般公認經典為1960由德裔導演 Wolf Rilla所拍製的《Village of the Damned》(受詛咒的村落),這部片的所有規則,最常被拿來檢驗有關後世各種外星人陰謀論的標準之一,例如近年來常常在社群媒體被討論的「蜥蜴人」主題。而1995年由約翰卡本特重拍的同名版本,在時代氛圍、電影技術都已不同於以往時代,想要以古典故事繼續散播異族入侵的恐怖,就顯得有點蒼白無力感。

但是,約翰卡本特絕對不是「吃素的」電影作者,聰明的他有一部名為《X光人》(They Live, 1988)的外星附身傑作,藉著一個傻大個男主角,某天無意在馬路上撿到一個奇怪太陽眼鏡,戴起一看才發現原來週遭的人都是外星人!這個天外奇想的故事,更延伸了外星人入侵地球的心理恐懼層面。

《X光人》的創作野心非常大,片中的外星人,藉著媒體在幕後操控宰制人類社會,使得這部電影已經不是單純的科幻賣弄,轉而昇華成控訴大眾媒體主宰思想的另類電影,但電影故事與技巧,都因為過於另類而只侷限在「精英群」影迷中獲得熱烈討論,成為一代「邪典電影」(Cult Movie)。倒是卡本特另一部《外星戀》(Starman, 1984),將外星人與地球女孩相戀的故事,刻劃的平易動人,應該是卡本特一連串外星人電影世界裡面,被一般非重口味影迷最能接受的電影。

《X光人》的B級趣味,其實內載了滿滿對主流媒體與文化霸權的控訴。

我們面對近年一窩蜂推出的外星人影視作品,事實上都不脫以上所述經典的創意範疇,值得拿出來一提的佳作稀少。多數只在電腦CG濫用和3D技術的擺盪間無所適從,也有濫用「偽紀錄片」 的低成本造假作品,甚至連詹姆斯柯麥隆震撼世界的《阿凡達》(AVATAR)都無法超越他自己所創《無底洞》的成績。而2011年陸續上映的《世界異戰》(Battle: Los Angels)等外星入侵電影,雖然創作立意良善,但是劇情老套、流於宣揚美軍軍威,而少了核心的人本關懷或者深度恐懼的要素。

近年這些粗製濫造的影視劇集,一一藉著多金氾濫的串流媒體短命推出,實在讓人無法好好吞嚥,這個世道讓我們不禁懷念1990年代興起的《X檔案》(The X-Files)熱潮!

當年電視影集播出的時代,這部揉合外星人、祕密政府、科學無法解釋現象、神秘案件、靈魂、神蹟等各種不同類型檔案的影集,刮起了強勁旋風。我們如今在網路社群上面討論的有關「陰謀論」、「深層政府」、「都市傳說」、「外星殖民」等緊貼近年來西方社會政治現象的討論,其範疇都不脫離《X檔案》當年一連串給我們的衝擊。

我們回憶那個剛剛有民用網際網路的時代,大家靠著最早期的網際網路,組織社群交流各種《X檔案》所有祕密樂趣的時代,在如今這個短視頻氾濫、消息過度餵養而失去真相、觀點受到忽視的閱讀影像文字失落時代,更是心理有所感應。

漏網之魚

我們上面列了許多影史經典的現象級電影電視與小說,來說明「外星人入侵」這個文化現象所帶給人類文明的某些衝擊,以及和人類社會意識互動的有趣現象。而下面則是影史經典必讀、卻可能被現今年輕輩影視迷所忽略的具有時代意義之傑作。

《幽浮魔點》(The Blob)/ 舊版(1958)新版(1988),這是相當有趣的外星生物入侵設定,猶如透明凝膠加上果醬的噁心外星生命體,藉著吞噬人體而逐漸膨脹,用火攻或者炸藥對付,反而會刺激他激烈增長!舊版電影是巨星 史提夫麥昆早年的電影處女作之一,新版的電影在比較進步的特效加持之下,曾導過《魔蝎大帝》、《魔鬼毀滅者》等平庸動作片的導演恰克羅素,在這部算是導演處女作的表現上,超乎異常地不輸經典地位,充滿許多詭異的惡趣味!

新版的《幽浮魔點》現今看來,是一部具有時代意義的翻拍經典電影。

《地球末日》(Earth vs. The Flying Saucers, 1956)一部常被影迷津津樂道,讓人懷念的B級外星人入侵電影,片中的所有畫面幾乎都是影史經典,飛碟造形設計也成為所有類型片競相模仿的對象,從艾德伍德 (Edward. D. Wood Jr.)的一系列Cult電影,到提姆波頓(Tim Burton)的《星戰終結者》(Mars Attack!),都脫不開此片影響的地震範圍!史匹柏的《印地安納瓊斯:水晶骷髏王國》片尾的巨型飛碟現身,造型幾乎跟本片一模一樣,以此來向本片致敬,各位影迷可以想見這部作品的影響力有多麼深遠。

《地球末日》是部有名的外星人B級經典電影,雖然製作粗糙,但是帶給現代影史許多作者原創的靈感。

《星際奇兵》(Stargate, 1994)非常喜好拍攝世界毀滅災難電影的導演羅蘭艾默瑞奇(Roland Emmerich),是個相當沉迷於外星人、陰謀論的電影作者,在這部引起影壇注目的外星電影中,他首度為自己終身嗜好塑形言志!開頭描述上古超文明與外星人的論述,相當吸引人,特別是結合美國軍方的秘密研究情節,實在讓有興趣者看的相當過癮,但是整部電影就在一行人終於穿越星際之門後破功,開始展開不知所云,雷聲大雨點小的商業遺憾!我們今天熟知的歷史頻道《遠古外星人》已經拍到不知道十幾季?這些綜藝型紀錄片的內容,其實都僅貼著這部電影的同一根源來衍生延續創作,這位導演最新的《月球隕落》(MOONFALL, 2022),也幾乎就是把《遠古外星人》的所有橋段,再拿到電影螢幕上販賣一遍而已。

《星際奇兵》是部考據嚴謹、想像力豐富的外星考古電影,古文明外星人的訊息在今天看來已經是大眾娛樂的共識。

領航員》(Flight of the Navigator, 1986)

讓 人懷念的外星人電影,當年迪士尼沒有把握機會,拍攝猶如「外星版靈犬萊西」的ET外星人,事後總算在本片中奪回一些聲勢!片中外星飛行器,結合草創時代的CG動畫與精密的遮幕特效,是1980年代一系列YA科幻電影浪潮中有非常好的成績!結合光速飛行與時空挪移,加上和藹外星人受地球人無情追蹤的設定,雖然有ET的陰影隨身在側,但還算有獨特風味!

《領航員》是迪士尼公司對《ET外星人》的叫陣作品,素質頗高。

衝向天外天》(Explorers, 1985)

吸毒暴斃的一代YA偶像瑞凡費尼克斯(River Phoenix),童年時代的精采演出,與他同時間演出的《站在我這邊》(Stand By Me),一樣讓人見識到他早熟的演技!在學校吃鱉的天才小朋友們,在個人電腦的幫助下,完成了飛行的夢想,並且接受外星人招待,那個個人電腦還在草創推廣 的時代,這類的幻想與現實生活流行的結合,實在很吸引人,如今的年代,要找到這種感動,恐怕也不容易了!片中藉由外星人長期監控地球,收到了來自電視廣播 的垃圾訊息,據以分析地球人生活模式的橋段,讓人會心一笑!

《衝向天外天》是部典型1980年代的YA冒險電影,頗有可觀之處。

《外星人入侵》(The Arrival, 1996)

Pitch Black系列電影編導大衛托伊是一位相當優秀的編劇,他初執導筒的本片是部小品佳作,當年趁著ID4風潮上映,發揮了猶如提姆波頓惡搞版本的《星戰終結者》效果,讓一竿子期待落空自認被騙的觀眾抱怨連連!但是如今看來,此片頗有可觀之處。事實上,大衛托伊在本片中的陰謀論,比ID4的金光閃閃更能啟發人類反省自我環保意識上的缺憾,外星人用無聲方式,以易容變裝潛伏在你我身邊,試圖改變地球環境的比喻,看來讓人冷汗直流,害怕枕邊人就是外星人!查理辛之前演多了無厘頭電影,在本片中嚐試著嚴肅演出,也讓人再度回憶起他年輕時代的嚴肅演技。

《外星人入侵》是部當年被嚴重忽視的地球環保控訴電影。

《接觸未來》(Contact, 1997)

改寫自知名天文科學家卡爾薩根(Carl Edward Sagan)的小說而成,由金獎大導演勞伯辛密克斯(Robert Lee Zemeckis)精心拍製而成,主演為奧斯卡影后茱蒂福斯特,這個曖昧不明的外星接觸故事,起源於SETI這個至今還在進行的收集外星訊號的全球計畫,主角意外收到了外星訊號,且訊號內滿載外星文明欲與人類接觸的意願,甚至幫助人類建造一個能夠穿越蟲洞的載具。到底是否有外星人?抑或者僅是一個世紀大騙局?本片低調地不願正面寫明白,但是描寫外星文明公開接觸地球,人類的各種惡意或善意反應,以及政府機關的警覺和封鎖,都有相當寫實的描寫。而女主角在片中追尋外星文明是否存在的證據,事實上是個人在童年創傷、職場歧視以及宗教信仰旅途上的各種療傷,由茱蒂福斯特演來絲絲入扣,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抒情佳作。

《接觸未來》電影焦點並非外星人存在否?而是在追尋外星生命過程中,個人與信仰的拉扯與救贖。

※首圖( 圖片來源/ AP NEWSRO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