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證明「當獨裁成為事實,革命就是義務」

發布日期:2024 年 1 月 5 日
文章分類:,
作者:賴彥丞

看描述歷史事件的電影有一個「特色」,就是沒有「劇透」的問題,因為歷史之所以是歷史,就是因為它已經發生過而為人所知。

光是在2023年,東西方就各有歷史大片引起熱議,歐美有描述兩百年前橫掃歐陸的法國皇帝之史詩傳奇《拿破崙》、「原子彈之父」的精采人生《奧本海默》,亞洲講述四十多前年韓國著名軍事政變的《12.12:首爾之春》則上映才一個月就在該國奪得千萬人次票房。

那既然大家都已經知道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

為何又得要花錢耗時進入戲院觀影呢?

這就考驗電影人的功力,如何將史詩不再是歷史課本上冷冰冰的詞彙,而是能震撼人心並帶給觀眾啟示與回味的鉅作,尤其需注意即便電影為了商業考量而難免與史實有些出入,也不能因此讓劇情「走味」而引發負評如潮的爭議,而《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就是這樣一部好作品,證明何謂「當獨裁成為事實,革命就是義務」。

( 圖片來源/ 達志影像 )

電影的時代大背景設定在1944年夏季、二戰末期的納粹德國,此時盟軍已從諾曼地登陸法國而準備反攻德國本土,德國面臨來自蘇聯、英美的兩線作戰,這樣遭遇東西夾擊的德國必敗無疑,由「阿湯哥」湯姆克魯斯(Thomas Cruise)主演的德軍軍官史陶芬堡(Stauffenberg)上校,眼見德國敗象已露、希特勒(Hitler)的戰爭暴行,決定加入德國抵抗運動陣線,聯合志同道合的德軍軍官意圖推翻納粹的極權統治,他們最終在該年7月20日發起以公事包裝炸彈暗殺「元首」的行動,是為「720密謀案」。

我們常說軍人需服從命令

但如果是不合理、不合法甚至泯滅人性的軍令,軍人都該無條件去執行嗎?德軍隨著納粹的侵略氣焰與窮兵黷武而四處出征,所到之處不論是波蘭、比利時、荷蘭、法國、蘇俄等地,不但造成各地生靈塗炭、戰火綿延,更有慘絕人寰而針對猶太人與佔領區平民的大屠殺,這不但是戰爭罪(War crimes),也是更嚴重的反人類罪(Crimes Against Humanity)與種族滅絕罪(Genocide)。

史陶芬堡在二戰從軍期間,親眼目睹了納粹罄竹難書的種族屠殺事件,使得他因而覺醒,不再助紂為虐而勇敢地站在希特勒的對立面,然而因為響應人數過少、計畫無法因應變化,還有最重要的—希特勒僅受輕微炸傷而未死,最終功敗垂成,相關的起義軍官最終都壯烈成仁。

不成功便成仁

事實上,比起希特勒的數百萬大軍,敢於起義對抗希特勒政權的軍人只有數百人,然而,正是因他們發揮道德勇氣的反抗舉動、「不成功便成仁」的信念,讓如今的德國人在面對過往納粹黑歷史時,依然能挺直腰桿說「不是所有德國人都支持希特勒」—面對極權,也有極少數人選擇站在良知的一邊挺身而出,留下壯烈的歷史身影。

( 圖片來源/ 達志影像 )

事實上,當1945年納粹無條件投降、希特勒自殺後,「720密謀案」的主導軍官在戰後一段時間在德國國內仍被視為「叛徒」,直到1960年代以後德國全面掀起反思二戰浪潮,史陶芬堡等人才逐漸被平反與獲得表彰,2002年起的德軍入伍宣誓都會選在7月20日這天以茲紀念,2019年時任德國總理的梅克爾在「720密謀案」75周年談話時更盛讚史陶芬堡為「德國良心」。

越是無盡黑暗,越顯得一盞微小燭光有多麼重要。

勿忘歷史,珍惜當今民主人權的成果,這部扣人心弦的電影值得我們好好省思。

( 圖片來源/ 達志影像 )

※首圖( 圖片來源/ IMDb )

※延伸閱讀:《12.12:首爾之春》 揭開南韓現代史最激烈政變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