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誠品信義店熄燈,看「文青們」和閱讀這件事之間的聚散離合

發布日期:2023 年 12 月 26 日
文章分類:,
作者:半半炸雞

誠品信義店坐落於信義區長達18年的時間,從2020年接棒敦南店成為台北市珍貴的24小時書店,12月以來在社群上的大量洗版到平安夜這一天真正熄燈鋪天的新聞討論,我們才發現原來還是有很多人對於誠品以及閱讀這件事情是有著深深的依戀的,不管是不是自認文青、還是深夜無處暫歇的閱讀遊民,我們對於書店與書本這件事情,還是有著相當大的連結的,或許將來這個場景只是轉換到松菸誠品,也或許就像敦南店熄燈的時候我們深深緬懷那嘎吱作響的木地板,還有總是要小心翼翼的邁開腳步以免影響到滿地落坐的讀書們人,當我們發現原來還是有這麼多的人正在閱讀著,才會覺得自己並不孤單。

我們在社群媒體上看著一批又一批的文藝青年四處出沒,尋找著破牆、風格咖啡店、搭配上一本吉本芭娜娜的海灘照,加上每次出沒誠品的時候總覺得門庭若市的喧囂吵雜仿若超市,不自覺得會有一種書市昌榮閱讀至上的安心感,但其實台灣的閱讀習慣與書籍購買狀態,說是江河日下也不為過,包含出版業、獨立書店到連鎖書店,都必須要依靠副業甚至是熱情才能支撐,2023年日本出版社編輯甚至語出「書本與閱讀本身才是現代社會的次文化了吧」,恍然驚覺的是,我們對於書籍的需求不知不覺間,已經從知識的來源,成為如同家具般的裝飾性物件,更多更多的新興文化填補了「閱讀」這件事情的時間,從一年又一年的台北國際書展好像也可以看到一些些令人憂愁的跡象,雖然閱讀這件事情不是人生的必須,但當24小時的書店經營難度比24小時的水果店和眼鏡行更辛苦的時候,忍不住還是會替創作中的作家們嘆口氣。

誠品信義18紀錄片

當然知識吸收、文化跟進、自我闡述等等的需求都不一定要靠閱讀來滿足,但不可否認的是,不管是閱讀、看漫畫、看電影、追劇、欣賞音樂、舞台劇、舞蹈等等的藝術展演,全面的都是與狀態養成有關,我們用什麼餵養自己,自己就會長成什麼樣貌的人,和吃下去的食物會直接影響身體狀態與健康其實是一樣的,所以雋永的書籍創作可以跨越國界、語言的隔閡,萬壽無疆的成為全球的經典,那些重要的思想影響了一代代的人們;次文化未必不能成為養活眾人的產業,曾經爵士、搖滾甚至玩具模型都是次文化的一環,這些小眾文化有時候代表的是某種精神與象徵,也代表了我們對於自我認同的價值觀設定,可惜的是閱讀這件事情如果成為小眾,那麼希望有其他的「營養吸收」管道可以更好的替代掉他原本主流的位置,讓全新世代的一群人可以比我們更有營養、更有寄託。

誠品從書店出發發展至今,當然已經不是純書店的樣貌了,依靠著百貨賣場和更多延伸的觸角為品牌帶來書本難以企及的利潤,才得以從敦南轉到信義,明年即將轉向松菸都能保有24小時書店這麼浪漫的一個空間,對很多人來說,更是深夜的秘密會面場所、深夜當中與自己相處的最佳場地、甚至是約會談戀愛的好場所,不管大家是不是為了書本而去的,即便只是雜誌、漫畫和更多心有寄託的原因,都是令人開心的,在台灣,那些曾經佔有一席之位、具有自身風格的書店們都還在繼續努力著,何嘉仁、金石堂這些曾經是學生時代下課後回家前的中繼站所在,掃描暢銷書排行榜的時候總忍不住偷買一支文具,重慶北路書街就是找書必去的精華地段、想找便宜可能會考慮政大書城或是光華商場陰暗又滿佈灰塵的二手書店,台灣書市的銷售能力已經與文青們一同改變了,直至現在仍能保有一家24小時的書店在台北,我想已經是我們所能渴望最浪漫的文青夢想了。

※首圖(圖片來源/摘自迷誠品 MEET.esl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