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統性金融危機—從電影《黑金風暴》談起

發布日期:2023 年 12 月 21 日
文章分類:,
作者:狗頭夫司機

2008年發生的金融海嘯事件,全球經濟付出了20兆美元的慘痛代價,許多知名企業諸如房地美、房利美、雷曼兄弟、AIG集團、通用汽車等受到嚴重衝擊,一波一波倒閉潮湧現,更有無數計的員工慘遭資遣,面臨失業之苦。而北歐五國之一並擁有豐富天然資源的「冰島」,更在這次的金融風暴中,面臨國家破產之窘境。此部影片,便是針對2008年所發生的金融海嘯其事件之始末,進行詳細的闡述。影片以當事人訪談、生動圖表及動畫為主,並以好萊塢明星—麥特戴蒙(Matt Damon)進行旁白配音,此部影片更獲得了2011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之殊榮。

黑金風暴》(Inside Job, 2010)電影預告

這部影片共分為五個部份進行敘述,第一部份為「我們如何走到這個地步」,說明金融海嘯的發生,起因於美國在1980年代所實施的解除金融管制措施,自由開放的結果,讓美國的金融市場處於無人監管、難以控制的局面;第二部份為「泡沫階段」,說明了在1990年代,因為投資銀行的大量開放,造成了網路公司(.com)產生了泡沫化的現象。更由於許多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問世,使得金融市場成為一個超大型的賭場,各種投資標的都能豪睹。而衍生性金融商品「證券化」的結果,更助長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與泡沫化;第三部份則為「危機爆發」,這次的金融風暴,肇因於次級房貸產生了大量呆帳,因而造成了放款公司的接連倒閉,更由於證券化食物鏈的結果,牽連到各金融事業(保險業、投資銀行、投資大眾等),因而發生了系統性的經濟危機。

第四部份為「究責」,它說明了金融海嘯發生的背後,牽涉到了複雜的政治經濟共謀結構、產業之間的勾結以及不道德的學術背書等;第五部份則為金融海嘯發生後的「現今局勢」,2008年新任總統歐巴馬的上任,依舊無法改革金融市場的沉疴,財經的人事安排依然援用舊有,而稅務更向富人靠攏,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另一方面,失業問題嚴重,家庭負債上升,貧富差距愈來愈大,而發生問題的金融體系,卻仍然缺乏監督與改革,華爾街依舊「統治」著美國政府,甚至左右著全球經濟!

2008年的金融海嘯,當時對全球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及衝擊

起因於2007年發生的「次級房貸風暴」(sub-prime lending boom),它可說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主要導火線。所謂的「次級房貸」,係指那些提供給信用較差、還款能力較弱購屋者的抵押貸款。然而,若以傳統按時「分期付款」的還款模式償付,貸款者在無力付款時,僅只有所屬房產及金融放貸機構受到影響,並不會造成大規模的經濟危機。然而這次,卻因為次級房貸公司將抵押債權「證券化」(securitization)的結果,使其成為一種「擔保債權憑證」(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 CDO),因而可以販售給下一手的投資銀行、基金或投資大眾等,藉以轉移風險並從中獲取利潤(如下圖)。

由此可知,次級房貸已早脫離原本最初的「抵押貸款」性質,而成為一種可以投資炒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由於CDO的操作十分複雜,既可以打包販售,又可以拆開分售,投資者根本無法區分其成份之好壞,這就如同成條的香腸般,上等肉與內臟肉通通絞在一起,消費者根本無從分辨其內部成份到底有哪些。倘若在市場低利的情況下,民眾繳的起房貸,購屋者眾多且房市繁榮,這樣的模式便可以順利運行,但隨著美國聯準會(Fed)為抑制通貨膨脹而提升利率時,推高了次級房貸利率,而導致貸款戶難以負擔,房屋因此遭受法拍,這使得次級房貸公司無法拍賣套現,因而受到了首波衝擊,房市的泡沫化於是產生。這波危機,這使得兩大房貸放款公司《房利美》(Fannie Mae)與《房地美》(Freddie Mac)面臨倒閉。

而同樣透過擔保債權憑證投資於房市的投資銀行,諸如《美林證券》、《貝爾斯登》、《雷曼兄弟》及《美國銀行》等,都在這波金融風暴中遭受波及,更影響到了美國最大的保險集團《AIG》以及汽車大廠《通用汽車》等,許多財團紛紛宣告破產,迫使政府接管企業,更以人民的納稅金進行紓困。這樣的連環爆炸,可說是一種「系統性的金融危機」(systematic financial crises),意即某一重大金融事件的發生,影響到了各個經濟層面,因而使得金融機構在短期內產生一系列的倒閉事件,它除了造成整個金融體系的瓦解,更引發了全球經濟體系的崩潰,因而可稱之為一種「全面性的金融危機」。

比如1930年代美國金融危機所引發的經濟大蕭條,以及1997年襲捲東南亞的亞洲金融風暴等皆是。而這次金融海嘯所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已在歷史上記下一筆長長的爛帳,包括之後美國持續多年的景氣低迷,靠印鈔票度日,抑或歐債危機的持續延燒(歐豬五國PIIGS的財政危機)等,都種下了惡因。

由此可知,次級房貸已早脫離原本最初的「抵押貸款」性質,

而成為一種可以投資炒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

由於CDO的操作十分複雜,既可以打包販售,又可以拆開分售,投資者根本無法區分其成份之好壞,這就如同成條的香腸般,上等肉與內臟肉通通絞在一起,消費者根本無從分辨其內部成份到底有哪些。倘若在市場低利的情況下,民眾繳的起房貸,購屋者眾多且房市繁榮,這樣的模式便可以順利運行,但隨著美國聯準會(Fed)為抑制通貨膨脹而提升利率時,推高了次級房貸利率,而導致貸款戶難以負擔,房屋因此遭受法拍,這使得次級房貸公司無法拍賣套現,因而受到了首波衝擊,房市的泡沫化於是產生。這波危機,這使得兩大房貸放款公司《房利美》(Fannie Mae)與《房地美》(Freddie Mac)面臨倒閉。

( 圖片來源/ 摘自IMDb )

而同樣透過擔保債權憑證投資於房市的投資銀行,諸如《美林證券》、《貝爾斯登》、《雷曼兄弟》及《美國銀行》等,都在這波金融風暴中遭受波及,更影響到了美國最大的保險集團《AIG》以及汽車大廠《通用汽車》等,許多財團紛紛宣告破產,迫使政府接管企業,更以人民的納稅金進行紓困。這樣的連環爆炸,可說是一種「系統性的金融危機」(systematic financial crises),意即某一重大金融事件的發生,影響到了各個經濟層面,因而使得金融機構在短期內產生一系列的倒閉事件,它除了造成整個金融體系的瓦解,更引發了全球經濟體系的崩潰,因而可稱之為一種「全面性的金融危機」。

比如1930年代美國金融危機所引發的經濟大蕭條,以及1997年襲捲東南亞的亞洲金融風暴等皆是。而這次金融海嘯所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已在歷史上記下一筆長長的爛帳,包括之後美國持續多年的景氣低迷,靠印鈔票度日,抑或歐債危機的持續延燒(歐豬五國PIIGS的財政危機)等,都種下了惡因。

而描述此一金融海嘯事件的影片相當多,像是《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大賣空》(The Big Short)、《 黑心交易員的告白 》(Margin Call)、《從心出發的日子》(The Company Men)等,讀者都可一起欣賞。在看完後,您也或許會體會到,資本主義下的金融市場並沒想像中堅實,它宛若泡沫一般,張力十足,內虛浮誇。也或許,我們應該記住歷史,特別在人類苦難之時。

※首圖( 圖片來源/ 摘自IMD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