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我都是經濟人—談電影《白宮夜未眠》裡的公共選擇

發布日期:2023 年 12 月 20 日
文章分類:,
作者:狗頭夫司機

「經濟人」(economic man)此一概念,最早源自於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其著作《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中論及人類行為所依循的「理性自利」(rational self-interest)原則,書中說道:「我們的晚餐並非出自於肉販、釀酒師或麵包師傅他們的善心施捨,而是出自於他們的自利心」。換言之,世間所有一切利己的交易行為,亦即買方以代價滿足了自身需求,而賣方賣出了貨物獲得了收益,雙方都是出自於自利,最後也都促成了公利,形成和諧。

「經濟人概念」而後經由經濟學邊際效用分析學派、奧國學派與洛桑學派的發揚,而成為分析經濟行為的一項重要原則,其原理包含了下列諸項特點:一、最適化行為(optimizing behavior),亦即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效用;二、人具有理性選擇(rational choice)的認知能力;三、人依照個人偏好(independent tastes and preferences)而從事獨立的行為。

無獨有偶,1986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布坎南(J.M. Buchanan),他利用了經濟人概念,巧妙的將經濟學和政治學結合,提出了「公共選擇理論」(public choice theory),以解釋公部門理論中「官僚」、「政黨」、「利益團體」與「選民」的種種自利行為。該理論論及政客與官僚為獲取選票而不擇手段,透過修法程序而將利益轉移至特定團體上,因而產生了鑽營逐利(rent-seeking)之現象,從而擴大了公共支出,造成了政府效率的減損。

白宮夜未眠》(The American President,1995)電影預告

在電影《白宮夜未眠》(The American President)中,清楚描繪了上述這些「利害關係人」錯綜複雜的人際網絡與利害得失。劇情描述一位鰥居的美國總統安德魯薛普(麥克道格拉斯飾),在因緣際會之下,結識了環保團體人士魏欣妮(安娜特班寧飾),兩人不久便墜入情網。然而全球最有權力的人,卻無法享受追求愛情的自由,無法與自己心儀的女子交往,更無法決定自己的終生大事,這一連串的私人事件,反而引來政敵的大加抨擊以及媒體輿論的窺探,導致總統連任之路危機重重。幸好有忠誠的內政顧問與參謀長等部屬的協助,透過政黨政治的協商與利益交換過程,深獲民眾肯定,並提升了總統任內的民意支持度,化解了一場政治危機。

在電影中,美國總統與其幕僚為求民意聲望的提升並順利尋求連任,因而構想修法以獲得選民之支持,但要提案修哪項法案,則成為一個「成本—效益」考量的議題。其一之法案為「反犯罪法」,法案內容乃成立犯罪指揮部,針對民眾槍枝的擁有進行管制,藉以改善治安環境。另一法案則為「環境防治法」,法案內容主要限制燃料廢氣的排放量,應由原先規定的20%下降至10%,不過,該法案卻可能引起汽車製造業與重工業者的反彈。

環保團體人士魏欣妮為求環境防治法順利通過,她以遊說的方式,試圖說服總統提案該法,在巧妙的互動中她感動了總統,不過在幕僚的建議下,總統提議必須由魏欣妮親自遊說各議員支持該法案,府方方可提案背書。在電影中的遊說過程裡,我們看到了利益團體(環保團體與產業公會等)、議員與官僚等的種種自利行為。利益團體堅持理念、捍衛自身利益,以向政治人物進行遊說,而議員則與產業公會及選民之偏好有所掛勾,藉以謀求自身利益的極大化。不僅如此,總統與其幕僚,其行為背後所思考的,亦是連任以及民意支持度的提升等。

( 圖片來源/ IMDb )

在這部電影中,可以深刻了解到「官僚」、「政黨」、「利益團體」與「選民」之間彼此鑽營逐利的行為本質,他們都在追求著「自我利益的極大化」。此外,利益團體與政客透過彼此的協商與利益交換,進而互蒙其利,諸如總統與環保人士、總統與產業鉅子等的利益交換,以達至均衡狀態。

由此可知,政治本身,不過就是利益交換與輸送的過程,在彼此妥協下「各得其所」、互蒙其利,追求著自身利益的極大化。倘若某天,有哪位政治人物大聲呼喊「我為人民服務」這句煽情動人的口號時,不妨來看看《白宮夜未眠》這部電影,沖淡點迷幻的激情才是。只因,你我都是「經濟人」,大家都在努力鑽營著自身的利益啊。

同樣談政治妥協與政策攻防的作品,您還可以看看《攻敵必救》(Miss Sloane) 與《權力風暴》 (Lions for Lambs)這兩部電影,都很值得欣賞。一部電影短短兩小時,倒頭來其所反應的,也只是人類「紅塵俗世」種種現象的映照罷了,值得我們好好省思。

※首圖( 圖片來源/ IMD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