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豹部隊」(Navy SEALs)在經歷了二十多年全球反恐戰爭熱潮後,大概已經是全球知名度最高的祕密特種部隊。特種部隊的特性是低調、神秘與不洩漏部隊任務,但是「海報部隊」的種種行動,透過新聞報導、文學、回憶錄和影視作品,已然成為全球最知名轟動的事件,這也讓這支部隊成為美軍對外公關的最強組合,代表了美國精神在全球的擴張和力量展現。尤其在「獵殺賓拉登」的行動中,海豹部隊的所有祕密行動,都經由媒體揭發出來,讓「海豹部隊」等同於全球最強的特種部隊「代名詞」,也不為過。
2011年1月22日,在亞丁灣成功狙擊海盜成功的南韓海軍特種部隊(UDU/SEALs)也是「南韓版的海豹部隊」,在任務結束返國後,成為振奮南韓國民民心士氣的重要象徵。而更久遠前,1994年12月25日,法國國家憲兵特勤隊(GIGN)在馬賽機場成功拯救法航 8969號班機人質,也在當時「一泡而紅」成為法國國家英雄,這場戰役也是法國從奠邊府戰役、阿爾及利亞戰役、蘇伊士運河危機…等一連串軍事挫敗之後 的一次勝利,對國家精神的提振非常有幫助。
除此之外,著名的以色列軍方參謀總部偵查營Sayeret Matkal(野小子)在1976年7月成功赴烏干達救回人質;德國聯邦警察第九國境守備隊(GSG9)在1977年10月18日在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休機場成功救回人質;英國特戰空勤隊(SAS, Special Air Service)在1980年5月5日成功解除駐英伊朗大使館危機,這些特種部隊的行動,都很有效地提振該國的民心士氣,讓特種部隊隊員成為民心嚮往的對象。
由上述著名的軍事行動中,特種部隊的祕密行動不但不祕密,甚至還成為國家驕傲的象徵,軍事行銷攸關國家安全,軍隊的形象越好,國家就越有經過軍事手段維護利益的道德性,尤其這些知名的軍事行動,都有知名電影背書,其經由通俗文化的推波助濫,更成為國家利益與精神的衍生。
我們要知道的是, 許多台灣人對於「特種部隊」都有一些奇怪的想法,因為台灣產製的影視作品,由於軍事專業的貧乏知識,所以皆用一種「鐵牛運功散」的方式來描寫特種部隊。我們先不論一些早年台灣軍教電影的搞笑粗糙手法,台灣影視界懂軍事、武器的專業有限,在不求甚解下,加上國防部一向對公共關係、宣傳等手法「毫無新意」,充滿「克難精神」,所以台灣影視界、軍方都喜歡用「馬戲團」方式來宣傳特種部隊,如「武藝高超」(喜歡表演拳術)、體能好(力量大刀槍不入)、耐操(胸口碎大石、跳火圈、手刀斬石、走『天堂路』很強」…),這些宣傳也相當程度讓台灣閱聽眾,認為特種部隊就是「耐打耐操體能好」而已,對於戰術、裝備、思想及新科技,沒有其他的聯想。
歐美各國特種部隊,我們以公關形象最佳的海豹部隊為例,基本上這些精英部隊,以美國從越戰結束後開始的「軍事事務革命」(RMA)改造下,歐美特種部隊已進化成為「高科技公司」的扁平化組織。每位隊員都被視為一個「作戰系統」,可能不修邊幅、蓄鬚長髮,而且會時常質疑上級命令,自成一個神秘體系作戰,這種特種 部隊的「態度」,在電影《黑鷹計畫》(Black Hawk Down)描寫中,有些軍事迷應該有些概念。
而特種部隊也非無敵,都是人,不是「大家都服用鐵牛運功散」所以無人能擋。在高科技裝備的使用下,特種部隊也會失控。
例如美國在1983年10月入侵格瑞那 達,一些海豹部隊的隊員不只落海死亡,而且還因為慌亂而胡亂呼叫空中火力支援,結果傷到友軍。1981年1月,美國陸軍最精銳的三角洲部隊(Delta Force)也因為慌亂失控,在伊朗人質危機的救援行動中灰頭土臉,甚至還導致當時美國總統卡特的連任失敗。所以,特種部隊並非無敵,也會敗在「戰場迷霧」下,飽嘗「莫非定律」的苦果。
由於特種部隊的行動皆屬機密,外人難窺究竟,故也是影視作品最喜取材的故事。好萊塢是全球動作軍事電影製作的大本營,所以有關於特種部隊作戰的影視作品 非常多。本報挑選以下幾部較為冷門的作品,好好從好萊塢商業角度,來瞭解「電影中的海豹部隊」究竟是什麼樣子?
1990年在波灣戰爭開打前夕上映的《特遣隊出擊》(Navy SEALs),很常被專業團體拿來作為了解「海豹部隊」的「掃盲教科書」,當年是美國好萊塢推出第一部由美國國防部授權海豹部隊協助拍攝的電影(海豹部隊甚至開放基地訓練設施當拍攝場景)。由查理辛、麥可賓恩等人演出。
此片得到美軍支援,是源於1987年軍事電影《捍衛戰士》(Top Gun)的行銷成功,導致該年美國海軍官校新生報考數爆增至以往3倍的好成績,故美軍方開始樂於支援好萊塢動作片的拍製。《特遣隊出擊》是最大受惠者,其餘還包括描寫美國陸軍阿帕契直升機的軍事電影《火鳥出擊》(Fire Birds, 1990),不過這部片成績不佳。
《特遣隊出擊》推出當時,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剛發生,故造成一陣話題,美軍已經進入「沙漠之盾」行動,聯軍屯兵50萬在沙烏地阿拉伯,半年之後展開「沙漠風暴」行動收復科威特。
《特遣隊出擊》的編劇恰克斐瑞正是海豹部隊出身,這部電影部份故事是他的親身經歷,所以非常具有真實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非常紮實的海豹部隊裝備、戰技,動作指導和特技指導非常專業,劇情主要環繞在這批海豹部隊隊員,處心積慮要去摧毀某中東國家境內(電影中暗示為貝魯特)恐怖組織儲存偷渡的美製刺針防空飛彈。按照故事的演進,我們可以看到四種海豹部隊的潛入作戰模式,包括解救人質、海底滲透、高跳低開特種跳傘(HALO)和小 艇作戰,雖然劇情不脫離美式軍教片的「狂妄自大主角,因為同伴死亡而學習到團隊合作的重要」這個「老梗」,但是查理辛的火爆隊員和麥可賓恩演出的穩健帶隊 軍官,演出皆有可觀。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首次出現海豹部隊使用的大口徑Barrett M-82A1狙擊槍,.50吋口徑的大彈藥扮演狙擊手火力支援的角色,這是在好萊塢電影中第一次出現,威力相當驚人。這種槍,目前台灣軍方也採購許多,並且進行現代的狙擊手訓練。而電影中出現的海豹部隊,使用武器包括常見的MP-5SD系列滅音衝鋒槍,音效擬真到將槍的滅音效果處理得很好(只有槍 運作聲而沒有火藥爆炸聲),非常專業。
難得一見的海豹部隊專用「殺人屋」(Kill House)模擬演練,也在電影中真實呈現。這種「殺人屋」訓練是由英國SAS特戰空勤隊所發明,可讓隊員在高壓環境下模擬破屋攻堅的戰術,台灣特種部隊 到近年來才開始重視「殺人屋」的訓練,據說真實的訓練中心直到今年才姍姍來遲完工,能不能適用還是問題。
推薦對海豹部隊好奇的閱聽眾,除了國家地理頻道和Discovery頻道的紀錄片之外,這部《特遣隊出擊》是難得一見的軍事電影精品,不可不看。
大導演詹姆斯柯麥隆(James Cameron)在《魔鬼終結者2》之前,實驗當時還屬草創時代的電腦CG動畫效果,故推出了此部評價兩極的《無底洞》(The Abyss, 1989)。這部科幻片中,其實也有大量寫實情節,敘述海豹部隊執行任務。
劇情設定一艘美國海軍核子潛艇因為巧遇海底外星人的飛行船,而失事在深海中,美軍派出海豹部隊成員搭配頂尖的海底鑽油井成員,對潛艇中的核彈頭進行回收, 在過程中由於海豹隊員的失控而導致核爆危機,引出外星人警告地球人類必須要「非核」的啟示錄結局。
沒錯!麥可賓恩在此片中依舊飾演海豹部隊帶隊軍官。和稍後推出的《特遣隊出擊》一模一樣的角色。麥可賓恩在柯麥隆1984年震驚世界的處女作《魔鬼終結者》中,原本被設定是要被捧紅的主角,想不到飾演反派角色的阿諾史瓦辛格竟然憑此片一鳴驚人直上雲霄,讓麥可賓恩相對被忽視。但是他依舊是柯麥隆導演的愛將,除了在《異型2》中飾演未來的美國外太空殖民地海軍陸戰隊隊員,也在《無底洞》中扮演失控的海豹部隊帶隊軍官。
此片由於是科幻電影,對真實的海豹部隊戰術、裝備著墨不多,且此片中海豹部隊扮演的是「好戰的反派」角色,所以吃力不討好。圖中海豹部隊成員使用的 Mac10衝鋒槍和SIG Sauer P226手槍,都是海豹部隊在1980年代的舊裝備,目前基本上都已經退出第一線。
《絕地任務》(The Rock , 1996)已經是電影史上,公認最成功的「軍事行銷影像」的現象級經典,由《變形金剛》導演麥可貝推出,影帝尼可拉斯凱吉搭配傳奇巨星史恩康納萊主演。劇情虛構一群對美國政府處理秘密行動犧牲軍人不滿的軍人,以一位海軍陸戰隊隊准將為首的傭兵組織,盜取美軍的毒氣彈,佔領舊金山漁人碼頭外海的惡魔島,威脅美國政府公佈真相、賠償默默犧牲的秘密行動軍人,而聯邦調查局的化學武器專家和前英國SAS特戰空勤隊的老手,在海豹部隊的協助之下秘密登島解除危機。
沒有錯,又是麥可賓恩。他第三度在動作電影裡面飾演海豹部隊的帶隊軍官,麥可賓恩至此應已成為好萊塢影壇的「海豹部隊」專門代言人。
由於這部電影的劇情有「醜化美軍」的描寫在內,加上大製片家傑瑞布克海默在前一部作品《赤色風暴》 (Crimson Tide)中也是「醜化美軍」,所以得不到任何軍方資源的奧援,但本片依舊在軍事顧問Kristian Sorensen指導之下,展現出專業的戰術和裝備。
《絕地任務》也是美國好萊塢動作電影風格的分水嶺,尤其是本片的配樂由目前炙手可熱的音樂大師漢斯季默(Hans Zimmer)操刀,悲壯的軍樂和交響樂、搖滾電子樂圓滿地融合在一起,煽情的配樂搭配廣告導演出身的麥可貝肆無忌憚的運鏡、快速剪接技術,讓此片成為渲染力強、容易激發愛國主義的新品種軍事電影。
日後,美軍可能也因為此片,重新展開和好萊塢的密切交流。傑瑞布克海默之後在美國國防部大力支援下,完成野心龐大的《黑鷹計畫》,美軍再也不怕好萊塢描寫「醜化軍方」,進入新式的影視意識形態行銷時代。
《烈日風暴》(Tears of the Sun , 2003)電影結尾字幕標示:「惡人肆無忌憚,因為好人任其橫行」(All that is necessary for the triumph of evil is that good men to do nothing.)這句來自愛爾蘭詩人Edmund Burke的名言,已展現此片的政治態度。
當年在巨星布魯斯威利堅持主演下(他威脅20世紀福斯公司,如果不給拍此片,他就不拍《終極警探4》),這部電影涉入了當時的好萊塢政治爭議中。此片上映當時正式前總統小布希遭遇連任苦戰的時刻,好萊塢影星對小布希政府一面倒攻擊,跟如今攻擊川普的力道差不多。而好萊塢極少數支持右派、自由主義的巨星布魯斯威利,用他的影響力,挺身主演這部和當時美國「政確」風潮唱反調的電影,讓無限制地政治炒作有一點平衡聲音,誰說好萊塢不政治?
本片得到美國國防部充分支持,從航空母艦、艦載 運輸機、各式槍械的專業使用,都可看出軍方專業考據的用心。劇情描寫海豹部隊在一個爆發內戰的非洲國家進行「武力徹僑」,眼見回教叛軍大規模屠殺基督教徒的暴行,「忍不住跳下來」幫助難民逃離,不惜「違反美國國務院外交政策」,這種「離經叛道」的情節描述竟能得到軍方支援,可見當時正值「後 911時代」的美軍,已經得知新的電影宣傳行銷手法,不再面面討好。值得一提,本片配樂依舊由漢斯季默操刀,濃厚非洲民謠風格加上傳統英雄主義交雜在一起的樂風,也是音樂電影樂迷收藏的經典。
《魔鬼女大兵》(G.I.JANE , 1997)堪稱是大導演雷利史考特的「失手之作」。當年媒體炒作影星黛咪摩爾「剃光頭」演出本片的花絮,卻少有人注意到這是部詳述描寫海豹部隊「入伍訓練」的專業電影。
由於沒有獲得美國軍方支持,因為此片在美軍的兩性政策上「描寫過火」,所以本片規模不大,但是雷利史考特已經盡力在有限資源上,給予本片一些看頭。片中描寫得海豹部隊入伍訓練,非常寫實且殘酷,包括無窮盡的精神折磨、對於女性從軍的惡意敵視(黛咪摩爾在片中的一句台詞「Suck my d**k」充滿兩性衝突的爆點)都非常到味。可惜由於只是訓練過程,少有實際作戰的場面,所以一般軍事迷比較會輕忽此片的重要性。
《魔鬼戰將》 (Under Siege , 1992)其實是一部拍得不錯的動作電影,非常熱鬧,但由於主演的史帝芬席格的種種爭議,而遭到影史的漠視。
此片和海豹部隊也有關係,因為席格飾演在美國海軍密蘇里戰艦上服役的「大廚」,事實上是位拳打上司而被逼「退役」的海豹部隊帶隊軍官,深懷絕技卻陰錯陽差上了密蘇里戰艦,和攻佔此艦準備盜取艦上巡弋飛彈賣給北韓的恐怖份子周旋到底。由於此片幾乎是史蒂芬席格個人的英雄秀, 和海豹部隊的作戰無關,所以基本上僅有「名」而「實不符」。
雖然如此,劇情中還是有一段美國海軍高層派出海豹部隊準備進行登艦攻堅作戰(Boarding Battle),也有鏡頭帶到準備登艦作戰的海豹部隊,但是這批海豹隊員僅僅搭乘直升機,就被密蘇里艦上的恐怖份子用刺針飛彈給擊落,所以落得草草了結的 下場,最後只有靠史蒂芬席格來解除危機了。
上述電影,即是相對冷門、年代較為久遠的「海豹部隊」政治宣傳電影,我們可以看到電影充滿著無限的渲染力,也凝聚了美國的愛國心理。而電影的製作與發行拍攝,也都充滿了政治角力的味道。好萊塢並不是那個在商言商的功利主義世界,反而還有更深沉的政治算計在裡面。21世紀後的現代年份,有關「海豹部隊」的專業描寫電影相當多,且多有專業的電影感,如由「正宗海豹部隊隊員」拍攝完成的《海豹神兵:英勇行動》(Act of Valor, 2012),就是一個極端案例。
這部電影原先僅是美國海軍與片商的一個軍事行銷短片計畫,想要動用軍事資源進行募兵宣傳。但是拍了一大段後,竟發掘這些真實的海豹部隊演員,有更多的幕後故事,以及更龐大的行動計畫可供電影紀錄,故電影史上唯一一部由真實人物主演的真實電影就這樣上映了,這部片為了「迴避」某些敏感的軍事專業與情報祕密,做了些許的簡化和模糊處理,但是電影故事確實是片中人物親身經歷的值勤案例,這部電影的像真專業度不必多說,因為拍攝的人都是正在服役的海豹部隊人員,也是影史上的一個特例。
※首圖(圖片來源/摘自Wikipedia公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