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首爾之春》 揭開南韓現代史最激烈政變過程

發布日期:2023 年 12 月 11 日
文章分類:,
作者:高等遊民

作為現今的台灣人來說,「雙12」這天可能僅是一個莫名其妙的網路購物節,但是對東亞現代史有了解的人,幾乎都知道「雙12」這天是南韓現代史痛苦與折磨的一天,南韓由這一天開始,進入更加恐怖的現代軍政府集權統治。經歷半世紀,如今已然成為全球商業電影製造大國的南韓電影工業,終於將這一段歷史忠實演繹而出。即將在台灣上映的《12.12:首爾之春》,算是南韓影視業對近年來風起雲湧的「清算歷史」政治電影,一部最具野心的回饋。

1979年12月12日,以時任保安司令的全斗煥及他麾下以韓國陸軍官校祕密組織「一心會」為主的成員,竟發動政變奪下南韓政權。當時的南韓正陷入極度政治動盪中。當年10月26日晚上7時45分,前軍事強人朴正熙總統,被當時韓國中央情報部部長金載圭刺殺身亡,此事件被稱為「1026事件」或「宮井洞事件」。由於獨裁統治南韓長達18年的軍事強人驟然被刺,政局陷入一片混亂,讓當時的野心家有了可乘之機。

《12.12:首爾之春》在南韓瘋狂賣座,象徵南韓觀眾的觀影水準不斷增高,且擁有歷史深度。

朴正熙突然間被「謎一般的動機與人物」刺殺身亡,當時長期於高壓軍事集權統治下的南韓政治,可能有了朝向民主化進步的可能性。繼任總統的崔圭夏是南韓「維新體制」代表人物,屬於開明的憲政民主化改革派,而在參謀總長鄭昇和掌握軍權且對待民主發展溫和的態度下,南韓確實有可能邁向民主化。

可惜,短短一個半月時間,這個民主夢就被「雙12」政變給毀滅殆盡,全斗煥以「涉嫌刺殺朴正熙」莫須有罪名軟禁鄭昇和、取得軍事權力,而後在1980年5月,全斗煥宣佈「517戒嚴」,讓南韓全國進入《戒嚴法》管制全民行動的白色恐怖中,崔圭夏政府於當年8月瓦解,南韓開始了全斗煥殘酷統治時代。

眾所周知,全斗煥宣佈「517戒嚴」後,位於南方、較具「反骨」氣息的光州市,掀起了全民奮起的抗暴運動,史稱「518光州事件」。當時全斗煥派遣嫡系空降特種部隊,祕密進駐光州市執行戒嚴鎮壓市民,並向集結的民眾開槍,導致死傷無數,光州市市民繼而還勇敢奮起組織「市民軍」,和全斗煥軍事壓迫對抗,撐了7天時間才告失敗。

南韓電影巨星不畏懼政治爭議,膽敢演出歷史人物的醜惡,這是南韓電影工業成熟與開化的現象級奇蹟。(圖片來源/摘自車庫娛樂官網)

有關「光州事件」的殘酷鎮壓與統治,南韓電影圈近十幾年來已推出相關的各式影視作品,例如《華麗的假期》、《我只是一個計程車司機》等,部部都受到票房高度肯定且引起電影旋風。而在台灣,這些南韓政治電影也掀起票房熱賣風潮,台灣片商近期也再度於院線上映這批南韓政治電影,藉此迎接《12.12:首爾之春》的上映熱潮。

從電影工業與賣座現象來分析,今年年底日本、南韓紛紛發生了新的電影現象。日本在年底推出了一部《哥吉拉-1.0》的鉅作,除在日本本土市場瘋狂賣座外,也在北美市場披荊斬棘、獲得上千萬美金票房及幾乎零負評的高度評價。北美市場繼《寄生上流》後,又興起了「看有字幕的外國電影」熱潮,《哥吉拉-1.0》現象為何如此?還待解析。

除了日本外,南韓電影也終於破解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低盪的票房慘淡,重新以《12.12:首爾之春》佔據票房高峰。此片11月22日冷門檔期上映才四天,就破了100萬人次觀影紀錄,十二天破了460萬觀影人次紀錄,達到此片的「票房損益點」,也就是「保證賺錢」。綜觀2023年南韓商業電影,也僅有馬東石的《犯罪都市3》才有這種奇蹟票房浪潮,根據最新統計,《12.12:首爾之春》至12月11日已破700萬觀影人次,相信本片今年將可破1,000萬人次觀影的天花板成績。不似《犯罪都市3》這種「商業爽片」,《12.12:首爾之春》以清算苦澀歷史為題材的軍事驚悚類型片,竟能達到此驚人票房,著實讓人驚訝。

南韓電影自從2007年出品《華麗的假期》開始,展開了「歷史清算電影」復興。類型電影一部比一部賣座,且藝術與商業並重,許多小成本獨立政治電影也掀起全民「小額募資拍攝」的風潮,影壇巨星紛紛情義相挺跨刀演出此類獨立電影,不怕被政治標籤套上形象。優秀作品包括《26年》(講光州事件後的虛構復仇故事)、《正義辯護人》(前總統盧武鉉的前傳)、《芝瑟》(濟州43事件)、《南山的部長們》(朴正熙遇刺事件)等。政治電影竟成為商業賣座方程式,是南韓電影工業相當特殊的現象。而2017年至2018年,「歷史清算電影」來到創作第十個年頭,終於迎來一波高潮。當年接連推出《我只是一個計程車司機》和《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二片,皆成為當時瘋狂賣座的現象級電影。

當年《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不只在南韓熱賣,也在台灣熱賣,證明台灣觀眾已經準備好接受歷史清算電影的類型,但是台灣電影人在哪裡回應這個挑戰?

《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之所以賣座,可從電影製作手法來窺視南韓電影圈拍製這類電影的細緻!例如:幾近完美的復古舊化處理,寫實紀錄片大量使用、新聞感的搖晃鏡頭及流暢剪輯敘事,都是很標準的賣座電影必備要素,清算歷史的政治電影在韓國已然是「賣座類型片」,綜觀人類電影史還未看過這樣的例子!再翻閱其劇本,從細微處講解1987年1月到6月這半年時間,全斗煥政權如何從內部開始產生骨牌效應而應聲倒地的劇情故事,其推理故事線如同名導柯斯塔加華斯(Costa-Gavras)的《Z》(焦點新聞)一樣使用「剝洋蔥」法,但「洋蔥」加了「柔焦鏡」,將「硬推理」轉成透過分別柔順訴說同時間不同故事線,繼而整合為一篇感人散文,劇情虛構處則點到為止,幾乎沒有失控而變成文青般晦澀囈語的「自爽」電影。

最重要的是,在一張張骨牌相繼倒下的過程中,讓我們窺見不再那麼正邪分明對立的人物性格!《1987》片中每個重要人物在劇情裡會做出那樣的決定,背後理由更加立體。如南營洞反共分部處長他憎恨左派、北韓與學生,是有他自己的故事!編劇用篇幅不長但畫龍點睛的技巧,幫當時所有故事找到起點,再以前後二位大學生之死,來完成整個傳奇史詩。不過度剝削賣弄龐大的「百萬人抗議」場面,電影收尾反而在革命真正開始前,是幾近完美、兼顧藝術和商業的優秀故事。

由三星財團帶領創作出的《華麗的假期》,開啟了南韓電影歷史清算電影的文藝復興。

南韓的主流片商,尤其是三星集團旗下的CJ影業公司,從《華麗的假期》展開韓國政治電影的文藝復興,再以成熟的《1987》回應這波文藝復興帶來的挑戰,其財團立場碰觸政治禁忌,勇氣得來相當不容易!如今,南韓電影界再度迎來第三次文藝復興,《12.12:首爾之春》再度成為賣座現象級電影,接續了《南山的部長們》斬獲無數獎項的成績,這類電影的賣座紀錄,已超過以往南韓觀眾喜歡的「抗日愛國電影」,我們從「李舜臣抗日三部曲」越來越不受到歡迎,就可知南韓電影觀眾的觀影水準已經成長、茁壯至可接受更複雜晦澀的電影。反觀北美電影市場,觀眾只有「超級英雄」和「政確」電影可觀賞,水準不斷降低,對照好萊塢體制不斷地在試圖降低觀眾智商,南韓電影與觀眾的成長與茁壯,真是讓人羨慕!

台灣的電影人,苦苦掙扎在意識形態陷阱裡無法自拔的苦境,未來是否考慮跳出思想框架,真正拍寫一個好看又整齊的政治歷史故事?畢竟此類電影在南韓市場已是「賣座保證」,在台灣也一樣賣座,這樣大膽的投資,總比一票電影人爭相拍攝「人畜無傷」的小清新純愛文青電影,還要有希望?

當台灣電影人終於跳出思想框架、解放心靈後,該思考的就不是台灣能拍哪些政治電影?而是你拍的政治電影,是否跟南韓片一樣好看?

※首圖(圖片來源/摘自車庫娛樂官網)

※延伸閱讀:從《226》到《侍》與《日本最長的一日》 看看日本軍事政變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