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蔡總統去年底宣示兵役改革,當時執政黨支持者對此推崇備至,甚至信心滿滿跟公眾喊話說這項兵役改革是以色列模式為師,會善用每一個義務役跟後備役人員的能力跟專長,但是將近一年的時間過去之後,民間開始發覺一些不太對勁的地方,認為兵役改革並未思考如何善用這些人力跟知識力,甚至是新瓶裝舊酒,有論者為文直言「台灣想學以色列軍隊就不能半吊子」。
到底為什麼在一年過去之後,這場轟轟烈烈的兵役改革落得如此境地?筆者認為原因在於國軍沒有採取相應的改革措施,特別是在下列層面:
顢頇的國軍領導高層依然在位
國防部長邱國正的顢頇守舊,已經是國軍內外眾所周知的事實,而且這種治軍態度也影響到國軍基層的士氣及公眾對國防的信心,這突顯國防部長更迭的必要性。
然而從去年到現在,邱部長依然安坐其位,執政黨陣營也諱言邱部長的適任問題,任由他以顢頇的態度處理抗彈板爭議、志願役大量報退等問題,一再的損耗基層士氣及公眾信心,這樣的人物執掌國防部,不啻是對兵役改革的反宣傳,更是增添義務役跟後備役對兵役改革的疑慮。
國軍內部沒有啟動軍務革新
不僅是顢頇的國軍領導高層依然在位,國軍內部沒有大刀闊斧推動軍務革新也是一大問題。
比如說,為人詬病的管理文化、觀念、後勤補保等問題,國軍在兵役改革前後始終從未認真的改善前述問題,相反的,在國產抗彈板、防彈頭盔等裝備品質問題相繼爆發之後,只知道清點裝備、以備受質疑的測試敷衍媒體、將吹哨者扣上「認知作戰」的帽子等令人搖頭的作法掩蓋自身問題,從來沒有想認真改革積弊,挽回國軍基層跟民眾對國軍的信任。
無怪乎志願役報退不斷創新高,這樣的服役環境,如何讓義務役跟後備役對國軍產生信心?
國軍沒有真正落實專業化、智識化
眾所周知,國軍沒有真正落實專業化、智識化,在中高階將領當中,以陸軍系統最為嚴重。
過往國軍,特別是陸軍幹部教育並未以專業化、智識化為導向,反而是強調僵化的服從、學長學弟制等窠臼,以及無數不足為外人道的潛規則,再加上國軍官場的反淘汰現象,離專業化、智識化的距離只是更遙遠,看看無數留外軍官的提前報退就一目了然。
再看看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和平與安全中心在6月發表「2022-2023中華民國國防評估」報告,指摘被視為軍方尖端單位的資通電軍竟然有著如此讓人瞠目結舌的管理方式:「折棉被、基本教練、戰情當值、執行安全士官勤務、花無數小時做power point簡報的排版美化、以及晚上十點就寢、早上六點起床早點名等」。
一個跟以色列「8200」部隊相當的網路作戰單位,竟然被這種僵化顢頇的陸軍管理方式所桎梏,難怪這麼多該部隊基層人員報退,而軍中這樣反專業化、反智識化的現況,如何能夠善用每一個義務役跟後備役人員的能力跟專長?
國軍看待義務役跟後備役的陳舊心態並沒有改變
在前述因素影響之下,國軍主事者沒有改變看待義務役跟後備役的陳舊心態,他們並沒有打算善用義務役跟後備役的人力跟知識力提升國軍的科技化、多元化,對於義務役,只是看成填補部隊空缺、多了作庶務的免洗筷人力;至於後備役,除了作為防守灘岸的「一次性路障」跟擴編單位、增加將官員額的利己心態,更不會在乎如何善用後備役。當然,國軍主事者更不會檢討自身過時僵化的管理、觀念及部隊文化。
只要國軍主事者沒有改變看待義務役跟後備役的陳舊心態,只是把兵役改革帶來的大量義務役跟後備役兵源填塞到陸軍文化為主的現行體制,固然解決人力空缺,但是完全無助國軍的科技化、智識化,只是變成一支大而無當、臃腫不堪的軍隊,重新喚起公眾對「驗證精實案」作者指摘過往國軍弊病的記憶。
(圖片來源/ AP NEWSROOM)
蔡總統知道這些問題嗎?
面對前述的問題,讓人不禁要問,蔡總統跟她的國安團隊知道這些問題嗎?在一年的時間過去之後,蔡總統跟她的國安團隊改善這些問題了嗎?
前述的問題都是國軍的陳年痼疾,在執政將近八年後,蔡總統跟她的國安團隊不可能不清楚這些問題,但是為什麼對這些問題保持沉默?甚至加重這些問題,比如說仍然讓國軍守舊派象徵的邱國正安坐在國防部長的位子,繼續讓這些因循守舊的將領主導兵役改革?難道不知道這樣會徹底搞砸兵役改革嗎?
這不得不讓人質疑去年底的兵役改革只是上下交相賊的結果,蔡總統跟她的國安團隊打出兵役改革方案,作為凝聚支持「抗中」民意以及向美國宣示自我防衛決心,卻讓軍方在不必作出任何實質改革的情況下,坐享兵役改革所增加的義務役兵源作庶務人力、擴編單位、增加將官員額、增加經費等好處。
然而這樣皆大歡喜的結果,卻是以台灣國防和無數義務役、後備役的光陰作為代價。
要記取美國觀察家的警告
美國觀察家葛里爾(Tanner Greer)數年前在「我為台灣感到憂慮」(Why I Fear For Taiwan)一文中指出,台灣陸軍在訓練上的落伍跟故步自封,讓許多台灣年輕人以及軍中有志者都對此感到「憤怒和失敗主義」,他提到「如果國軍用垃圾訓練去應付義務役塞到滿編,問題就更大」,並且直言「台灣最大的敵人不是解放軍,而是自己的打擊士氣系統」――也就是顢頇僵化的陸軍。
如今,這個顢頇僵化的陸軍的守舊派象徵人物正在國防部執掌兵役改革,而大多數的義務役跟後備役未來將被填塞到這個沒有經歷重大實質改革的陸軍,會不會重蹈葛里爾的警告,讓台灣軍隊的顢頇僵化成為最大「打擊士氣系統」的諷刺結果?實在令人不堪想像。
不要再幻想學以色列
從前述情況可知,以目前國軍的情況,嘗試仿傚以色列的兵役制度只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一個僵化顢頇、抗拒改革的領導階層跟內部潛規則文化主導的國軍,特別是陸軍,在沒有徹底而深度的改革之前,是不會具備仿傚以色列兵役制度的條件。
即使是中規中矩的芬蘭、新加坡兵役制度,國軍也學不來的,因為這些國家軍隊文化強調的合理化、專業化,在國軍目前的「官大學問大」、「解決提出問題的人」等陋規充斥的內部文化是不可能接受的。
國軍該借鑒的是2014年後的烏克蘭軍,烏軍如何在2014年之後面對自身的積弊逐步改革、恢復民眾對國防的信心,值得國軍虛心學習,而不是好高騖遠的追求以色列模式。
(圖片來源/ AP NEWSROOM)
不要讓青壯年世代對國軍灰心
社運NGO人士江旻諺在「我在國防改革前夕,入伍當四個月的新兵」的結尾直言:「在四個月或一年的役期內,義務役所見的軍隊樣貌,大大決定了未來數十年這批後備軍人對於保家衛國的軍隊有多大的支持與信心」。
不僅是義務役,同樣的話也適用在無數被教召的後備役,跟無數義務役跟後備役的親友,不能再讓顢頇僵化的國軍成為葛里爾所警示的「打擊士氣系統」,因此台灣公眾,以及有心關注國防事務的政治人物,必須開始認真的、嚴肅的檢視兵役改革的得失,督促執政者改革國軍的沉疴,不要讓這個世代的青壯年對國軍、對台灣國防徹底灰心,才不會辜負這個世代的青壯年因為兵役改革所付出的光陰。
※首圖(圖片來源/ AP NEWSROOM)
不改革國軍 台灣兵役想學以色列 僅是一場空
在蔡總統去年底宣示兵役改革,當時執政黨支持者對此推崇備至,甚至信心滿滿跟公眾喊話說這項兵役改革是以色列模式為師,會善用每一個義務役跟後備役人員的能力跟專長,但是將近一年的時間過去之後,民間開始發覺一些不太對勁的地方,認為兵役改革並未思考如何善用這些人力跟知識力,甚至是新瓶裝舊酒,有論者為文直言「台灣想學以色列軍隊就不能半吊子」。
到底為什麼在一年過去之後,這場轟轟烈烈的兵役改革落得如此境地?筆者認為原因在於國軍沒有採取相應的改革措施,特別是在下列層面:
顢頇的國軍領導高層依然在位
國防部長邱國正的顢頇守舊,已經是國軍內外眾所周知的事實,而且這種治軍態度也影響到國軍基層的士氣及公眾對國防的信心,這突顯國防部長更迭的必要性。
然而從去年到現在,邱部長依然安坐其位,執政黨陣營也諱言邱部長的適任問題,任由他以顢頇的態度處理抗彈板爭議、志願役大量報退等問題,一再的損耗基層士氣及公眾信心,這樣的人物執掌國防部,不啻是對兵役改革的反宣傳,更是增添義務役跟後備役對兵役改革的疑慮。
國軍內部沒有啟動軍務革新
不僅是顢頇的國軍領導高層依然在位,國軍內部沒有大刀闊斧推動軍務革新也是一大問題。
比如說,為人詬病的管理文化、觀念、後勤補保等問題,國軍在兵役改革前後始終從未認真的改善前述問題,相反的,在國產抗彈板、防彈頭盔等裝備品質問題相繼爆發之後,只知道清點裝備、以備受質疑的測試敷衍媒體、將吹哨者扣上「認知作戰」的帽子等令人搖頭的作法掩蓋自身問題,從來沒有想認真改革積弊,挽回國軍基層跟民眾對國軍的信任。
無怪乎志願役報退不斷創新高,這樣的服役環境,如何讓義務役跟後備役對國軍產生信心?
國軍沒有真正落實專業化、智識化
眾所周知,國軍沒有真正落實專業化、智識化,在中高階將領當中,以陸軍系統最為嚴重。
過往國軍,特別是陸軍幹部教育並未以專業化、智識化為導向,反而是強調僵化的服從、學長學弟制等窠臼,以及無數不足為外人道的潛規則,再加上國軍官場的反淘汰現象,離專業化、智識化的距離只是更遙遠,看看無數留外軍官的提前報退就一目了然。
再看看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和平與安全中心在6月發表「2022-2023中華民國國防評估」報告,指摘被視為軍方尖端單位的資通電軍竟然有著如此讓人瞠目結舌的管理方式:「折棉被、基本教練、戰情當值、執行安全士官勤務、花無數小時做power point簡報的排版美化、以及晚上十點就寢、早上六點起床早點名等」。
一個跟以色列「8200」部隊相當的網路作戰單位,竟然被這種僵化顢頇的陸軍管理方式所桎梏,難怪這麼多該部隊基層人員報退,而軍中這樣反專業化、反智識化的現況,如何能夠善用每一個義務役跟後備役人員的能力跟專長?
國軍看待義務役跟後備役的陳舊心態並沒有改變
在前述因素影響之下,國軍主事者沒有改變看待義務役跟後備役的陳舊心態,他們並沒有打算善用義務役跟後備役的人力跟知識力提升國軍的科技化、多元化,對於義務役,只是看成填補部隊空缺、多了作庶務的免洗筷人力;至於後備役,除了作為防守灘岸的「一次性路障」跟擴編單位、增加將官員額的利己心態,更不會在乎如何善用後備役。當然,國軍主事者更不會檢討自身過時僵化的管理、觀念及部隊文化。
只要國軍主事者沒有改變看待義務役跟後備役的陳舊心態,只是把兵役改革帶來的大量義務役跟後備役兵源填塞到陸軍文化為主的現行體制,固然解決人力空缺,但是完全無助國軍的科技化、智識化,只是變成一支大而無當、臃腫不堪的軍隊,重新喚起公眾對「驗證精實案」作者指摘過往國軍弊病的記憶。
蔡總統知道這些問題嗎?
面對前述的問題,讓人不禁要問,蔡總統跟她的國安團隊知道這些問題嗎?在一年的時間過去之後,蔡總統跟她的國安團隊改善這些問題了嗎?
前述的問題都是國軍的陳年痼疾,在執政將近八年後,蔡總統跟她的國安團隊不可能不清楚這些問題,但是為什麼對這些問題保持沉默?甚至加重這些問題,比如說仍然讓國軍守舊派象徵的邱國正安坐在國防部長的位子,繼續讓這些因循守舊的將領主導兵役改革?難道不知道這樣會徹底搞砸兵役改革嗎?
這不得不讓人質疑去年底的兵役改革只是上下交相賊的結果,蔡總統跟她的國安團隊打出兵役改革方案,作為凝聚支持「抗中」民意以及向美國宣示自我防衛決心,卻讓軍方在不必作出任何實質改革的情況下,坐享兵役改革所增加的義務役兵源作庶務人力、擴編單位、增加將官員額、增加經費等好處。
然而這樣皆大歡喜的結果,卻是以台灣國防和無數義務役、後備役的光陰作為代價。
要記取美國觀察家的警告
美國觀察家葛里爾(Tanner Greer)數年前在「我為台灣感到憂慮」(Why I Fear For Taiwan)一文中指出,台灣陸軍在訓練上的落伍跟故步自封,讓許多台灣年輕人以及軍中有志者都對此感到「憤怒和失敗主義」,他提到「如果國軍用垃圾訓練去應付義務役塞到滿編,問題就更大」,並且直言「台灣最大的敵人不是解放軍,而是自己的打擊士氣系統」――也就是顢頇僵化的陸軍。
如今,這個顢頇僵化的陸軍的守舊派象徵人物正在國防部執掌兵役改革,而大多數的義務役跟後備役未來將被填塞到這個沒有經歷重大實質改革的陸軍,會不會重蹈葛里爾的警告,讓台灣軍隊的顢頇僵化成為最大「打擊士氣系統」的諷刺結果?實在令人不堪想像。
不要再幻想學以色列
從前述情況可知,以目前國軍的情況,嘗試仿傚以色列的兵役制度只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一個僵化顢頇、抗拒改革的領導階層跟內部潛規則文化主導的國軍,特別是陸軍,在沒有徹底而深度的改革之前,是不會具備仿傚以色列兵役制度的條件。
即使是中規中矩的芬蘭、新加坡兵役制度,國軍也學不來的,因為這些國家軍隊文化強調的合理化、專業化,在國軍目前的「官大學問大」、「解決提出問題的人」等陋規充斥的內部文化是不可能接受的。
國軍該借鑒的是2014年後的烏克蘭軍,烏軍如何在2014年之後面對自身的積弊逐步改革、恢復民眾對國防的信心,值得國軍虛心學習,而不是好高騖遠的追求以色列模式。
不要讓青壯年世代對國軍灰心
社運NGO人士江旻諺在「我在國防改革前夕,入伍當四個月的新兵」的結尾直言:「在四個月或一年的役期內,義務役所見的軍隊樣貌,大大決定了未來數十年這批後備軍人對於保家衛國的軍隊有多大的支持與信心」。
不僅是義務役,同樣的話也適用在無數被教召的後備役,跟無數義務役跟後備役的親友,不能再讓顢頇僵化的國軍成為葛里爾所警示的「打擊士氣系統」,因此台灣公眾,以及有心關注國防事務的政治人物,必須開始認真的、嚴肅的檢視兵役改革的得失,督促執政者改革國軍的沉疴,不要讓這個世代的青壯年對國軍、對台灣國防徹底灰心,才不會辜負這個世代的青壯年因為兵役改革所付出的光陰。
※首圖(圖片來源/ AP NEWS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