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經典的越戰電影!除了《前進高棉》還有哪些好作品?

發布日期:2023 年 12 月 7 日
文章分類:,
作者:獨立軍事觀察

越戰不僅在歷史上留下深刻印象,一系列相關題材的電影也影響了我們對這場戰爭的看法。今天我們將帶你一起回顧那些經典的越戰電影,從廣為人知的《前進高棉》和《現代啟示錄》到那些較少被提及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捕捉了當時的社會變動和文化衝突,也從前線到家庭的各種角度,展現了戰爭的多面性。跟著我們一起深入這些越戰電影背後的故事,以及這些故事如何形塑我們的集體回憶。
<延伸閱讀:未來不會有這種電影了!談捍衛戰士現象>

經典的反戰電影:前進高棉、現代啟示錄

越戰應是影響美國、甚至全世界最深的20世紀戰火。原本僅侷限在單純軍事顧問介入的低度衝突,連美國國會都未同意出兵,卻鬼使神差地快速演變成窘迫的大戰。我們甚至可說,整個1960年代年代風起雲湧的嬉皮與抗議暴動世代,都由越戰直接或者間接帶動。越戰對於美國價值觀的崛起與隕落,有不可思議的臍帶關係。反應美國當代價值觀的好萊塢電影,當然也對此發揮不少,只是近期少有作品牽涉於此段歷史。

很多人一提到越戰電影,一定先抬出《前進高棉》(Platoon)和《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二部讓人耳熟能詳的經典。沒錯,這二部經典讓人印象深刻、分別在創作領域上屬於不同光譜極端的作品,確實可精準描寫出美國人對於越戰的複雜情緒,特別是反戰憤怒意含。

當然,由於越戰是場對美國而言相當失敗的慘戰,反對越戰的情緒也是當下主流價值,但是或許有人不知道,當初也有人以相當正面的眼光,來描寫越戰。也就是說,如今我們熟知的越戰經典電影,都是以「反戰電影」為大前提,事實上當年這並非主弦律

越南大戰:約翰韋恩的愛國展現與爭議

1968年的《越南大戰》(Green Berets 直譯為:綠扁帽),應該是「老屁股」影迷難忘的越戰電影。這部由美國一代銀幕英雄約翰韋恩(John Wayne)自導自演的電影,是由著名作家Robin Moore的同名小說所改編。不同於另一部由Moore所寫小說所改編的電影《霹靂神探》(The French Connection),不斷被譽為影史經典傑作,《越南大戰》從今天的眼光看來,實在是相當愚蠢的越戰電影。尤其約翰韋恩在美國影壇、政壇,一向扮演極端右派保守的頑固份子,反共愛國不遺餘力,《越南大戰》也被嘲笑為不甚高明的政宣片。

但其實,以研究電影史的眼光來看,《越南大戰》是一個相當有趣的個案。從原片名來看,這部片很明顯的就是以美國陸軍精銳「綠扁帽」部隊為主角,來帶出越戰觀點。片頭播放由小說作者Moore創作的綠扁帽進行曲〈Fighting Soldiers From the Sky〉,大剌剌道出約翰韋恩愛國的心情。為了宣揚越戰的「正當性」,以及買約翰韋恩巨星光芒的帳,美國陸軍更是罕見的讓綠扁帽大本營布拉格堡(Fort Bragg)入鏡,讓約翰韋恩如入無人之境的取鏡,算是給足面子。這也是一般觀眾,首度目睹現實中美國特種部隊基地的真實面貌。

電影開頭令人印象深刻的「更正記者會」

1968年正是美國增派兵力赴越南的開端,而國內的反戰質疑示威也進入高峰,這部片一開頭,就以綠扁帽隊員在基地內,以「莊嚴神聖」的態度回應媒體質疑越戰的橋段,點名本片的保守基調,看起來讓人「雞皮疙瘩掉滿地」!

除了愚蠢的政宣內容,由於官方特種部隊支援拍攝,片中還有忠實描寫綠扁帽的特殊戰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片中綠扁帽前進指揮基地遭到越共圍攻,約翰韋恩電召AC-47砲艇機進行空中壓制這一場戲,忠實的將美軍空中密接支援(Close Air Support, CAS)的戰術構想,完整呈現。這種戰術,跟半個世紀多後的今天,我們熟知的無人機全天候空中待命支援的時代,相比起來讓人恍惚中覺得時代演進的速度真是驚人。

而隨著劇情的進展,約翰韋恩也逐步介紹綠扁帽部隊怎麼佈置陷阱?怎麼整建前進基地?怎麼進行敵後滲透?怎麼幫助「苦難的越南人民」?將當時美軍敵後特種作戰概念初步成熟的面貌呈現出來,還是具備歷史參考價值。

這場動用美軍支援的寫實場景,讓軍事研究者第一次透過通俗電影,了解到美軍最新的空對地密接支援戰術細節。

有趣的是,當年M-16步槍剛剛進入越南服役,數量不多,電影道具也沒有真實的M-16步槍可以提供,當然,AK-47更是影子都沒有,越共拿的不是M-16,就是M-1卡賓槍。其中我們可以看到,真正開火的場景,M-16步槍都是另外特製的道具槍,由於當年軍事裝備考據風氣不盛,我們可以看到道具M-16的彈匣部位出奇的大(可能為了容納火藥效果道具),失真程度讓人一眼就看穿,相當有趣!

越戰獵鹿人的俄羅斯輪盤

1970年代,最讓人懷念的越戰電影,當屬1978年出品的《越戰獵鹿人》(The Deer Hunter)與《歸鄉》(Coming Home)二部片。《越戰獵鹿人》當年以一夥從小到大的好友,因為深入越南叢林參戰而體驗戰場殘酷與人性扭曲的故事,來間接反應越戰的荒謬。整部片花很長的時間,描述前半段這群朋友們在美國的生活,當然,包括在森林裡「獵鹿」!

而之後只有很少的篇幅描寫越南戰場,其中尤其失真的地方,在於越共與戰俘之間竟然玩起「俄羅斯輪盤」遊戲,隨著左輪槍轉輪一格一格的迫近,死亡氣氛倍營造得相當讓人難忘,但是也有人質疑,越戰當年越共會玩這種東東嗎?有趣的是,大導演吳宇森多年之後,也在香港越戰電影《喋血街頭》中,整個抄襲這個橋段。

《越戰獵鹿人》片中的俄羅斯輪盤戲碼,雖然失真,但是極為經典,為後世許多電影整個情節搬出模仿。

另一部《歸鄉》,則著墨在越戰退伍軍人回到美國之後,因為久居戰場而不適應現代社會,加上揮之不去的戰爭陰影,端賴家人的體諒才能重新開始。《歸鄉》由珍方達(Jane Fonda)主演,當年珍方達因為率先深入河內關懷越共,與美國政府公然為敵,成為反戰明星,之後演出反戰電影,也讓人有意在言外的聯想。當然,上述二部片,都只是稍微達到水準的越戰電影,雖然有很深的時代意義,但是情節卻無法觸動大多數親身參與過越戰的退伍老兵。

現代啟示錄:柯波拉的越戰大作與幕後的瘋狂

隔年1979年,《教父》(God Father)金獎大導演柯波拉(Francis F. Coppola)耗盡家產,以十九世紀英國四大小說家之一康拉德(J. Conrad)的著名小說《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為藍本,推出《現代啟示錄》一片,這在當年是國際影壇一等一的大事。柯波拉幾乎花光他從《教父》的賣座收益上所得到的報酬,甚至搞垮一家自己開的製片公司,都是為了完成《現代啟示錄》的大場面。

回顧《現代啟示錄》在菲律賓的實景拍攝過程,只可以用惡夢來形容,不僅僅整個劇組遭遇到天氣劇烈變化而進度延宕,演員剋藥的剋藥、發胖的發胖(影帝馬龍白蘭度體重短時間內怵目驚心地暴增,迫使柯波拉必須用陰影遮蓋白蘭度的鏡頭),讓這部電影的拍攝困難重重。

電影片頭使用The Doors的名曲The End,使得已經沈寂許久的樂團再度被考古出來,翻紅了一次。

上映之後,片頭引用「門」(The Doors)合唱團長度達十一分鐘的經典名曲「The End」,再度大受歡迎,但是電影晦澀並且哲學味重的電影語言,卻也讓這部片賣座不如預期。從這部片的幕後紀實紀錄片《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中,我們可以清楚體會到,當年柯波拉面臨抉擇的精采片段。

但是,藉由主角馬丁辛(Martin Sheen)循著河流北上,尋找已經融入原住民部族,成為山大王的叛逃高級將領馬龍白蘭度,在整個航程之中所讓觀眾看到的越戰荒謬景象,也足可抒發柯波拉與編劇約翰米遼士(John Milius),對於越戰的憤怒情緒。值得一提的是,片頭開始不久,由影帝勞勃杜瓦(Robert Duvall)飾演的空中騎兵長官,率領武裝直昇機,邊播放華格納歌劇《尼伯龍的指環》中的《女武神的騎行》(Ride of the Valkyries)音樂段落,邊以直昇機攻擊越南村莊,荒謬的喜感與越南人民的無助剪接在一起,令人印象深刻。

這段花費大量資本、由菲律賓軍方提供拍攝協助的直升機騎兵隊空中火力壓制,配上華格納的歌劇名作《女武神的騎行》樂段,成為本片的經典片段。

奧利佛史東的越戰電影

好萊塢最憤怒的導演奧利佛史東(Oliver Stone),在越戰時代是一位老師,曾經兩度自願赴越南服役,雖然沒有實際的參與激烈戰鬥,但是也算是看盡越南風光的退伍老兵。

1986年推出的《前進高棉》,讓他剛剛進入影壇不久,就獲得奧斯卡的高度肯定。與《現代啟示錄》的晦澀哲學意味不同,《前進高棉》以寫實的手法,用大兵第一人稱的視角來訴說他眼中的越戰。也有人說,片中由查理辛(Charlie Sheen 《現代啟示錄》主角馬丁辛的愛子)飾演的主角,其實就是演繹史東自己。越共的面目不清,往往從黑暗的角落就這樣衝出來,神出鬼沒,讓美國大兵嚇的要命,所有的老兵都說,史東真正拍出了他們感受到的越戰。

《前進高棉》瞬間捧紅了才華洋溢的奧利佛史東!

《前進高棉》之後,史東陸續又在1989年推出了《七月四日誕生》(Born on the 4th of July)以及《天地》(Heaven and Earth)二部片,號稱是「越南三部曲」。其中,《七月四日誕生》以一位愛國的青年Ron Kovi的自傳,從原本樂觀進取的自願進入海軍陸戰隊服役,並且赴越南服役為國效忠,卻在負傷之後驚覺到越戰的荒謬,進而轉變為激進的反戰分子。

現實中,Ron Kovic本人並不是如電影所說,生日是7月4日國慶日,而是7月3日!但是史東再度以精準感人的節奏,將越南戰場的惡戰,以及反戰示威的現場,忠實的搬上銀幕,勾起那一代美國人的回憶。優異的表現,再度為他抱回奧斯卡最佳導演,創影史奇蹟!當然,我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主演的湯姆克魯斯操起M-14步槍全自動掃射的畫面,這大概也是影史上,第一部在越南戰場中使用M-14步槍的越戰電影。

《七月四日誕生》不是一部純粹戰爭片,而是一部探討反越戰運動歷史的政治電影,奧利佛史東藉著電影抒發他的政治觀,而湯姆克魯斯生平憑著優異表演生平第一次入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而另一部1993年的《天地》,史東的表現就遠遠不如前作。這部電影是改編自一位名叫Le Ly Hayslip的越南少女所寫的自傳。原書名叫做《當天地互易》(When Heaven and Earth Changing Places),透過少女Le Ly的眼光,看著原本純樸的農村生活,因為戰爭的到來而徹底改變,電影後半段也帶出少女與夫婿赴美定居,其中所衍生出的種族與文化問題,全片劇情比較低調沉重,也沒有太多戰爭場面,算是比較另類的越戰電影。

另一部應該也算是史東牌越戰電影的,就是1991的《誰殺了甘迺迪》(JFK)。史東本人認為,由於美國政府內部右派好戰秘密組織,不滿甘迺迪總統愛好和平,準備將美軍顧問團拉出越南,可能損及軍工複合集團與勾結政客的戰爭利益,所以密謀行刺甘迺迪總統,企圖一舉扭轉情勢,順利介入越南局勢。

史東在片中挑明,甘迺迪遇刺身亡之後,接任的詹森總統立刻簽署重要的作戰決議,是美國開始大規模介入越戰的開始。雖然許多歷史學者對於史東的觀點並不認同,但是卻有高達七成的美國民眾,在觀賞完這部電影之後,深信甘迺迪遇刺背後,還有不為人知的重大陰謀,可見史東電影的渲染力量。

庫柏力克的金甲部隊

另一部較不為人所知的越戰電影,是1987年的《河內希爾頓》(The Hanoi Hilton)。這部由英國籍電視導演Lionel Chetwyn自編自導的作品,故事聚焦在一群被囚禁在河內戰俘營中美國大兵的境遇,隨著戰爭的演變,這處被稱為「希爾頓」的殘酷戰俘營故事,確實在所有著重戰爭場面的越戰電影中,出現另一種不同的觀點,讓人回憶無窮。

本片曾在台灣上映,因為賣座不佳而草草下片。同樣在1987年推出,由導演約翰艾文(John Irvin)執導的《漢堡高地》(Hamburger Hill),以一種殘忍的手法詮釋一場越戰期間,最血腥的一場慘戰,也是軍事電影迷圈中,口碑不錯的越戰電影佳作。

但是,在1987年最受到大家關注的越戰電影,應該就屬電影巨匠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當年繼1980年《鬼店》(The Shining)之後,重出江湖執導的《金甲部隊》(Full Metal Jacket) 原片名應該譯為「銅質包心子彈」,和什麼「金甲夾克」沒有關係……。

《金甲部隊》前半段的新訓過程開了觀眾眼界,由真實出身自海軍陸戰隊教官的演員Lee Ermey演出,他將所有真實的粗暴新訓詞語和動作,真實搬上螢幕,成為影史上遠較戰爭片段經典的訓練片段。

這部片的前半段,以美國海軍陸戰隊新兵訓練營的日常生活為主,一段又一段的情節,就是平鋪直述一天又一天的新兵訓練。庫柏力克只是用鏡頭冷靜的將訓練過程展現,沒有加入任何的評論,卻讓人看的不寒而慄,尤其對於陸戰隊訓練每一個士兵成為戰鬥機器的過程中,不斷的將人性個別差異減到最低,直至最後失控,以新兵槍擊教育士官長結尾,慌亂中讓人久久無法平復情緒。

電影後半段,則是描寫一場對抗越共狙擊手的故事,由一個又一個的大兵不斷犧牲,大家卻毫無頭緒,最後發現狙擊手只是一個嬌小的少女,一位大兵在格斃少女之後,傻傻的說:「她以後別想做愛了……」,一語道破美國介入越戰荒謬的節奏感。
<延伸閱讀:那些讓人回味的電影狙擊手>

片段後期,描寫直升機上隨意掃射地面目標的槍手所述:「看清楚 !在地面奔跑的就是越共,那些沒有跑的,則是有紀律的越共!」戰爭扭曲人心善念的荒謬,盡寫其中。

身為英國人的庫柏力克,雖然是電影巨匠大師,卻厭惡搭乘飛機,拍攝電影的作業都堅持要在英國家鄉本地進行。因此,電影公司特地花錢在英國搭建越南場景,並且要求英國軍方支援,所以片中看不到越戰電影標記之一的UH-1H直昇機,反而是英國陸軍制式的偉蘭WS-58 Wessex直昇機滿天飛舞,有時候會影響觀影情緒,但是看在庫柏力克洗鍊的影像震撼,這點小瑕疵應該還是可以接受。

天空戰場:描寫空戰的越戰電影

當然,越戰不只是發生在地面上的作戰,空中也有相當值得以電影描寫的場景。1988年有一部相當知名的越戰電影,也是軍事迷普遍相當熟悉傑作-《野狼呼叫21》(BAT 21)。這部電影,由著名硬漢演員金哈克曼(Gene Hackman)飾演一位真實人物空軍上校I. Hambleton。這位Hambleton上校當年在美國空軍,是一位空中壓制(SEAD)作戰的「領航者」(Navigator)專家,特長是偵測北越防空飛彈陣地,並且將目標傳給野鼬部隊(Wild Weasel)的F-105進行反輻射攻擊,這在當年是相當先進且機密的戰術,所以Hambleton也是越軍急欲追緝的目標。

1972年4月2日復活節當天的一次任務中,Hambleton的EB-66電子反制機被SAM-2飛彈擊落,Hambleton驚險逃生之後,遂在地面展開與越共間的貓捉老鼠遊戲,手中的URC-64求生無線電,成為他與空中聯繫的唯一管道。一位前進空中管制機(Forward Air Controller, FAC)駕駛B. Clark上尉(由電影《致命武器》黑人警探Danny Glover飾演),不眠不休的與Hambleton聯繫,除了校正他的方位之外,也提供Hambleton一些心靈上的慰藉。在同時,Hambleton也藉由密集的聯繫,與空軍合作摧毀相當數量的北越地面裝備。

《野狼呼叫21》鉅細靡遺地描寫當年美軍如何動用巨大資源,拯救一位滿腦都是機密的高級軍官。美軍針對飛行員、高價值人員的空中救援標準作業,從韓戰一路演變到越戰,至1999年科索沃危機終於形成現代化戰術準則。

這部片讓一位越戰中遭擊落的美國空軍最高位階軍官,落在地面上之後親眼目睹血淋淋的越南戰場,來為這場戰爭進行反省。Hambleton(代號Bat 21)向觀測機駕駛(代號Bird Dog)聊起觀感,說他自己一直都在高空中指揮作戰,一個命令就可以摧毀相當數量的敵人,但是他從來沒有想到,地面上的戰爭與他在空中所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而當他誤殺一位急欲保衛家人的越南農民之後,更將整個越戰質疑觀點,暴露無疑。這部電影是真實改編自越戰後期的一段故事,由電視導演Peter Markle拍來,雖是低成本的電影,但是節奏與考據,以及劇情的張力,都讓人驚喜。

1991年,由《現代啟示錄》編劇約翰米遼士導演的《捍衛入侵者》(Flight of the Intruder),也是另一部讓人印象深刻的空中作戰電影。劇本由飛行員出身的Steve Coonts所著同名小說所改編,劇情重點在於一群美國海軍A-6飛行員在越南戰場的冒險過程,劇情雖然是虛構的,但是精細的模型與戰場實景經營,以及充滿英雄氣慨的情節,依舊讓人動容。主演的,除了《野狼呼叫21》的Danny Glover之外,還有曾演出《前進高棉》正派步兵班長角色的William Dafoe。

導演約翰米遼士相當值得一提,之前曾經編導過《天狐入侵》(Red Dawn)以及阿諾史瓦辛格成名作《王者之劍》(Conan, the Barbarian)。米遼士本身是一位刀劍槍械迷,對於電影中情節與道具考就,相當的在意。1984年的《天狐入侵》電影中,他所主導改良的Mi-24戰鬥直昇機、ZSU-23防空砲車以及T-72主戰戰車,都細緻的讓人驚訝,據說當年連CIA都派人私底下了解,為什麼米遼士可以這麼精密的改裝這些蘇聯先進兵器道具?

可想而知,《捍衛入侵者》片中,更是有相當精良細緻的考證。

《捍衛入侵者》結局,由A-1天襲者攻擊機對越共防空火力進行壓制摧毀,以及地面標定作業,其拍攝與細節都相當符合軍事專業,跟導演約翰米遼士一向的創作視野一致。

由於這部片得到美國國防部的支持,海軍的航空母艦以及A-6攻擊機,都完整入鏡,對於A-6任務的描寫,以及北越SAM飛彈陣地的細節,都讓人看了大呼過癮。許多軍事迷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片尾William Dafoe電召A-1天襲者螺旋槳攻擊機,攻擊越共地面目標,A-1低空飛躍目標上空的漂亮畫面,結合米遼士電影配樂老搭檔Basil Poledouris(著名作品為《獵殺紅色十月》)雄壯的軍樂陪襯,讓人熱血沸騰。米遼士近年的作品產量稀少,比較為人所知的,就是為《迫切的危機》(Clear and Present Danger)改寫劇本。

結語

當然,描寫越戰電影的作品,並不僅僅只是上述所提出的經典,2002年也有一部改編自紀實小說《越戰忠魂》(We were soldiers once, and young…)的電影《勇士們》(We Were Soldiers),雖然歷史事件相當精采,也深具考證潛質,但是導演Randall Wallace拙劣的說故事能力,硬是把原本應該精采的劇情,搞的死氣沉沉,相當可惜。

《勇士們》雖然拍攝技法生澀,但是結尾一段空地支援的高潮,也詳述了美軍如何依靠空中支援持續作戰的重要性,這個原則至今都不變。

另一部描寫越戰當時新兵訓練的電影,是2000年推出的《猛虎島》(Tigerland)。是講述1971年,一群受過新兵訓練的菜鳥,進入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派克堡(Fort Polk)進行後階段步兵訓練的情況。這個地點被暱稱為「猛虎島」,以艱苦的實彈模擬訓練聞名。

導演喬伊舒馬克(Joel Schumacher)大力提拔愛爾蘭籍新星柯林法洛(Colin Farrell)領銜主演,主要描述美軍義務役新兵訓練的荒謬。與《金甲部隊》的情緒,有異曲同工的味道,但是劇情與描寫,比較不像《金甲部隊》那麼附有濃厚的藝術氣息。筆者認為,每一位即將被徵召入伍服役一年的台灣準役男,都應該看看《猛虎島》,學習一下如何對抗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以及在人性被極盡扭曲的場合,如何以個人的智慧保護無辜受難的同袍。與《勇士們》比較起來,《猛虎島》的堪稱是21世紀初以來,最優秀的越戰電影。

而吳宇森和徐克兩位重要的香港電影作者,也曾經將創作觸角伸向越戰領域。吳宇森的《喋血街頭》和徐克的《英雄本色Ⅲ》,都曾經以相當大的篇幅描寫越戰與香港人之間的情緒糾葛,那當然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吳宇森的名作《喋血街頭》,是香港電影早期常見的牽涉到越南情節的創作,也模仿了《越戰獵鹿人》的俄羅斯輪盤賭命遊戲。

※首圖(圖片來源/摘自Wikipedia公有領域)

<延伸閱讀:《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證明「當獨裁成為事實,革命就是義務」>
<延伸閱讀:日本政變電影回顧:從《226》、《侍》到《日本最長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