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農業部資料,過去28年間,台灣至少有20年都面臨蛋量短缺或過剩,導致蛋價波動。長期以來,不論政府或產業,都將「強迫換羽」視為調節蛋雞產量的策略,公然鼓勵以「禁食、限水」虐待動物的手段,只為提高產蛋率。
什麼是強迫換羽?
「換羽」原是禽鳥的自然生理現象,當禽鳥投入孵蛋、育雛時,常伴隨一定程度的自然斷食。自然界中的換羽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鳥類會保留足夠維持身體溫度與調節濕度的羽毛。
野外的母雞和所有其他鳥禽一樣,僅在繁殖季節生蛋,產量僅足以保證其物種生存所需。但集約飼養的產蛋母雞,經過人工選育,已被基因操控到一年可生250到300顆蛋,鈍化了對換羽相關環境因子的感受力,幾乎不會有自然換羽的機會,每隻母雞產蛋高峰期約一年半~兩年,當產蛋率降低,格子籠母雞即會遭「強迫換羽」。
業者透過停止餵食1~2周或更久、並且限制飲水,藉以改變母雞激素週期,使母雞停止下蛋。恢復正常餵食飲水後,通常要過1個多月左右,母雞才會開始重新產蛋,從而提升產蛋率。
也就是說,為了逼出產能,一輩子不得動彈的格子籠母雞,在被利用殆盡以前,還要經歷如此折磨,甚至硬生生被餓死。
強迫換羽會造成什麼問題?
○ 3~10% 的致死率
母雞在無法獲得正常飲食下,會導致生理緊迫,體重降低達30%,研究顯示3-10%母雞,會因體弱耐不過飢餓而死亡。
○ 沙門氏菌的嚴重威脅
母雞對沙門氏菌(S. enteritidis)的感受性增加達100~1,000倍,感染後24~96小時,廣泛分布於小腸腸道、排泄物及內臟器官。沙門氏菌是人畜共通傳染病,會經由受到感染的雞蛋而進入人體,引起急性腸胃炎,嚴重者導致菌血症或轉移性局部感染,對食安帶來嚴重威脅。
○ 增加骨折發生率
研究亦發現,禁食強迫換羽10天導致白色來航雞的骨骼完整性降低,並且隨著雞齡提高,骨密度及骨骼礦物質含量下降時,母雞骨折的發生率也會增加。
○ 不符合經濟效益
1.換羽後產蛋率可能下降1成
2.換羽有3~10%死亡率,導致產蛋雞數量減少
3.換羽期間至少5-6週蛋雞不會產蛋,雞蛋生產量降低
4.換羽至第二產蛋期開始期間,飼料支出如常
5.換羽後大蛋增加,雞蛋品質下降,雞蛋收益變差
強迫換羽不但提高母雞死亡率、骨折發生率,更有可能讓吃雞蛋的我們,面臨嚴重沙門氏菌風險。
目前英國、歐盟、澳洲、紐西蘭、印度,皆立法禁止以剝奪蛋雞飼料、水來強迫換羽,紐西蘭甚至禁止任何形式的強迫換羽。
那麼台灣呢?
2021年農委會公告修訂〈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就已明定友善蛋農皆不可執行「強迫換羽」,且淘汰後母雞不得進入籠飼系統續養,禁止虐待母雞的慣行作法。
強迫換羽的殘忍,農業部十分清楚。
但當一切回到「格子籠」飼養系統時,農業部的核心價值蕩然無存,只看見格子籠可大量飼養、方便管理,卻看不見籠裡的母雞其實和我們一樣,都會感覺緊迫與痛苦,需要被善待。
我們的食農教育,在談「食物的來源很重要」;
我們的生命教育,在談「感謝母雞辛苦產蛋」;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母雞卻不見得真的有好好被感謝,大家只關心雞蛋漲不漲價。
讓母雞自由 計畫持續進行中,我們還需要更多的聲量!
※本文轉載自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官方粉絲團,再次感謝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原文網址
※首圖( 圖片來源/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