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等遊民
將文字故事,改編成電影影像,是一項精密複雜又難得人心的工作,尤其是讀者龐大的經典故事!例如在讀者間爆紅的《魔戒》、《哈利波特》、《達文西密碼》等知名作品。
一旦電影推出,不論成績如何,龐大的書迷讀者,總會從文字與影像的改編表達差異上,提出各類嚴苛批評。如果電影作者無法了解文字組合與影像蒙太奇本質間的差異,顧忌太多反而失去拍攝電影所需的原創勇氣;或跳開文字表意所可能附加給電影影像的負擔、甚至無法在電影影像中尋找出符合時代的認同意義。如此,即使改編來源的文學作品多麼經典,對電影而言都將是一場災難。
改編自經典書籍的工作多麼複雜難以討喜,如果改編自《聖經》的電影呢?恐怕難度是最高的!《聖經》是人類史上出版最多的讀物,其讀者群遍佈世界各地,且改編《聖經》書中情節,所可能帶來的動盪,可不是「得罪哈利波特的書迷們」那樣可善罷甘休的事情!
2004年由巨星梅爾吉勃遜執導的《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雖然影片瘋狂賣座,但是本片在影壇與宗教界所引起的族群震盪,多少不同觀點者激烈抵制、抗議,就可看出來其複雜之處,以及將其搬上螢幕的道德勇氣。
而觀諸電影史上,堪稱中規中矩、贏得各方勢力一致好評的《聖經》電影,則是傳奇導演西席地密爾(Cecil B. DeMille)在1956年推出的《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這部電影在那個時代,成為將《聖經》文字轉化為影像的活體教材,也因劃時代的特效與巨星卻爾登希斯頓(Charlton Heston)扮演先知摩西(Moses)唯妙唯肖的表演,融合舞台劇表演、電影語言與先進特效技術的高明融合,將《聖經》中書寫的傳奇,從主日學校枯燥課程,成功移植到大眾娛樂領域中,成為基督教、天主教文明圈不可不看的教材型影劇。
《十誡》能夠進入大眾娛樂層次,雅俗共賞且受各方讚美,幾乎沒有抗議聲,也沒有引起太多宗教衝突,主要是因為地密爾拍攝此片的技巧近乎完美。
《十誡》電影中最驚人的紅海分割特效,當年深受肯定。
基本上,地密爾在改編《聖經》的過程中,幾乎將裡面的文字,照章全部搬入劇本裡,摩西口中所說出來的對白,簡直就是在覆訟《舊約聖經》裡面的經文給觀眾聽,由於絕大多數觀眾都讀過《舊約聖經》,所以對文字變成影像的轉換,並沒有太多的意外不適應感。加上電影搬出炫目的特效與浩大場面,故受到觀眾的集體認同。
但是,也因為《舊約聖經》中有關摩西的章節實在太短了,根本無法將電影映演時間加長到220鐘左右,所以地密爾還參照了許多有關摩西傳奇的歷史小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桃樂斯威爾遜(Dorothy C. Wilson)所寫的《埃及王子》(Prince of Egypt)。
這本小說,將《舊約聖經》中,對於摩西與「出埃及記」短短表述的幾段文字,鋪排成一個浩大的史詩級故事,其中對於以色列民族的被奴役、出埃及,上帝的「應許之地」、摩西與上帝一起製作「十誡」碑牌,又因為出埃及後的以色列民族再度墮落,引起上帝與摩西之怒火,十誡碑牌遭到毀棄,成了猶太教/天主教/基督教的「聖物」:法櫃(約櫃)的起源。
這段悠長發人深省的故事,都因為小說深刻描寫,注入了整個宗教史的血肉中。直到今天,以巴衝突4,000年,再度成為現代戰爭屠宰場,那個殘忍與不堪,跟這段歷史都有濃厚的關係。
《埃及王子》中斷最重要的「上帝懲罰埃及的10災」描寫,運用百老匯歌舞劇和CG動畫的結合,令人印象深刻。
當年為了要百分之百忠於《聖經》味道,所以地密爾所採取的是走當年「鉅觀」電影受歡迎的路線,加入一些無中生有的糾葛愛情,淡化摩西帶領猶太人出埃及的政治與國族差別意義。
特別是在當年美國依舊處在麥卡錫主義(McCarthism)的白色恐怖遺緒氛圍中,如果太過強調「出埃及記」的箇中政治意義(以色列民族、應許之地、以色列以民主社會主義立國等),則可能會帶來政治上的困擾。
同樣改編自摩西的故事,1998年由剛剛成立的夢工廠(DreamWorks 如今已經因為虧損而分拆賣給其他主流片廠),創業首部動畫電影《埃及王子》,在老闆史蒂芬史匹柏強力主導下,將猶太人獨立建國的政治意義與身分認同,用比較具時代意義的方式,「下載」到觀賞動畫的兒童心中。
在CG動畫技術越來越擬真的今天,我們如今已很難看到「手繪」風格的美國動畫,《埃及王子》堪稱是那個時代末尾的精品。這部動畫將《聖經》的宗教威權感降到最低,用配樂大師漢斯季默(Hans Zimmer)動聽激昂的音樂語調,創造出猶太人獨立建國的一種新視野。
《埃及王子》片尾最感人處,就在摩西的妹妹向他說,「你的人民自由了。」之後摩西與上帝造十誡,猶太人的愛恨情仇四千年歷史即將開始。
尤其,季默將主題曲When You Believe在中段高潮處,巧妙用兒童合唱團,融入猶太民謠《海之歌》(Song of the Sea)的古老曲調,將其代入具現代感的曲調中融為一體,試圖在傳統靈魂中,鼓勵現代猶太人(或者是處境與猶太人一樣的其他民族),勇敢站起來破除政治迷霧,爭取自己的獨立與自由。
歌曲取名「當你相信時」,指的是「相信自己能夠,就能突破難關」,而非強調「來自神蹟的幫助」,這樣的現代化,頗具民族驕傲感受。
《埃及王子》在台灣,並未受到太多重視與評論,也不具備現代動畫卡通平易近人的簡單特質,而是用動畫試圖創造一種新歷史詮釋。不論如何,在《埃及王子》後,好萊塢再也看不到如此具深度與時代感的動畫電影。
而台灣某些政客,以往常自以為聰明地嘲笑李登輝前總統有關「摩西」與「出埃及」的談話,卻不知道《出埃及記》中字字血淚的真實深意。
《出埃及記》這個故事告訴你,要爭取民族/國家/個人的獨立與自由,可不是「請客吃飯」這麼簡單,你除了要有信仰(自信)、有冒險犯難的精神,還要忍受孤獨、寂寞與眾人嘲笑,毫不後悔的以「成功不必在我」的廣闊精神,才有資格去追求那個簡單又困難的人類族群根本精神。
※首圖( 圖片來源/ IMD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