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造潛艦「海鯤」號的下水引發台灣公眾極大的關注,執政黨更將此視為蔡總統這7年期間推動國防的成果大力宣揚,與之同時,志願役士兵不適服人數高達4,066,創下近年新高,然而蔡總統跟執政黨始終對此未置一詞。
第一艘國造潛艦「海鯤」號下水跟志願役士兵不適服人數創新高這種強烈的反差,突顯出蔡總統這7年多來國防政策的重點跟盲點,那就是偏重硬體的投資,卻疏於改革軟體,對於國軍的領導階層、內部管理文化等積弊始終不敢大刀闊斧的改革,讓人不由得想起晚清的「自強運動」。
當年清帝國斥資建造兵工廠、採購軍艦,卻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回避深層次改革的「自強運動」,終究是在甲午戰爭暴露出這場改革的缺陷。
或許有人會不服氣的認為,不該拿2023年的台灣跟十九世紀末期的晚清相比,但是綜觀今日國軍的情況,很難不讓人產生這樣的聯想,筆者不揣淺陋提出下列問題作為拋磚引玉。
國軍的領導問題改變了嗎?
這7年多來,國軍在幾任軍職國防部長的治下始終沉痾難起,特別是在兩任陸軍出身的國防部長的顢頇僵化作為之下,讓情況更為惡化。
從前任國防部長嚴德發來說,被軍中指摘任人唯親、顢頇僵化,甚至被前空軍副總司令批評搞「嚴家軍」,更糟糕的是他所提拔的愛將不乏有問題的人物,從他在任內提拔為軍情局長的羅德民在軍情局的諸多爭議作為,就證明嚴德發的用人是有問題的,更讓人詫異的是他竟然還能回任國安會諮詢委員,甚至據媒體《上報》報導:「國防部重要的人事案都要先經過嚴德發,再由往上呈報,若嚴有意見,國防部長邱國正會相當尊重嚴的意見」
這樣的人物不僅可以回任國安會諮詢委員,甚至還能繼續干預軍中人事,身為三軍統帥的蔡總統為何仍然對於這樣的人物寵信不衰?實在令人費解。
至於現任的邱國正部長,顢頇僵化的程度更甚於前任,這點筆者已經在(用錯人的代價)系列文章表達個人看法,光是從邱國正部長在立委質詢時大剌剌的說:「我當部長可沒有功夫去創新的東西」。就知道邱國正部長對於今日亟需革新、創新的台灣國防,只是帶來更多阻力跟干擾。
然而,這樣的國防部長依然在位,甚至繼續擔綱兵役改革,正如新北市議員林秉宥所言:「在這種文化的象徵性人物(邱國正)手上要推動延長兵役? 嗚呼哀哉!」
或許會有人認為,這些人終究會在2024年以後退出,但是這7年多所貽誤國防事務革新的寶貴時間,蔡總統跟她所重用的這些人難道完全不必對此負起責任嗎?
國軍留不住人的難題解決了嗎?
如前所述,志願役士兵不適服報退人數近年不斷創下新高,國軍內外都為此感到憂慮,在戰鬥部隊的問題更是嚴重,國防部甚至打算將義務役編入戰鬥部隊以補足缺額。
問題是部隊為什麼留不住人?只要關注國軍情況的人都知道,國軍,特別是陸軍的內部管理文化,正是讓基層不斷流失的根源。
不尊重專業、官大學問大、無意義的大量文書業務、讓基層反感的休假回報制度、對於戰訓本務完全無用的大量軍歌教唱、長年痼疾的後勤補保問題……等等內部管理問題,讓無數國軍中基層為之搖頭,最終心灰意冷走人。
國防部高層無視這些問題,甚至加重這些問題的嚴重程度,前任國防部長嚴德發在任內恢復休假回報制度就是一個惡例,那麼蔡總統跟國安團隊知道這些問題嗎?是否有主動責成國防部解決這些問題?還是跟國防部一起裝聾作啞?
國軍進行組織改革了嗎?
國軍為人詬病已久的臃腫體制、內部積弊,蔡總統跟執政黨在這七年多來始終不肯正視、面對,更遑論去認真改革。
無論是將官員額過多過濫、積弊已久的中科院、成為「肥貓」退將盤據的退輔會、陳腐的政戰系統等等,蔡總統跟她的國安團隊都不可能不知道這些問題,那麼為什麼仍然坐視這些問題存在?
更糟糕的是,蔡總統跟她的國安團隊甚至惡化若干問題,提出「當升則升」讓將官員額暴增到將近三百人,觀察家黃竣民對此的批評可謂一針見血:「現代的軍隊標榜高科技作戰,一個國家軍事能力的強弱,早已不在視軍隊人數或將級員額的多寡而定。而晉升一堆沒打過仗的『行政將軍』,國軍的作戰能力就能『超中趕美』?」
一個臃腫、顢頇的國防體制,不會因為晉升更多的將官、投入更多的經費跟更多的義務役就能夠振衰起蔽,不直面國防體制的積弊進行認真的改革,這些作為只會得到反效果,蔡總統跟執政黨何時才能弄清楚這個道理?
還要繼續回避「文人領軍」的問題嗎?
相較於陳水扁總統時期倡言「文人治軍」,到了蔡總統時期則是開倒車,甚至修改規定讓原本應由文職擔任的軍政副部長一職改成軍文職通用,造成前國防部官員姚中原所批評的「國防部長、兩位副部長、兩位常務次長,甚至是戰略規劃司司長,完全是軍人背景出身或由現役職業軍人擔任」的突兀現象。
從立法院委由學者在去年的調查研究顯示,國防部文職人員存在「長年未依法足額進用」的現象:「國防部組織法於101年12月12日修正公布後,該部102年度至110年度軍文職編制員額均為609人,依規定文職人員之任用均不得少於203人,惟查該等年度國防部本部文職人員進用均有不足(詳表24),實際進用最高人數僅188人(107年度),尚不足15人。111年度全民防衛動員署成立並由本部移撥部分人力後,國防部本部軍文職編制員額數為573人,依法文職人員最低應進用191人,然截至111年3月底之實際人數僅172人,距最低法定進用員額仍不足19人。」
不僅是高階官員,國防部中低階官員同樣有著文職比例過低的問題,試看國防部多少年沒有舉辦國防部文職人員特考?國防部的文官當中有多少人是「軍轉文」的背景就一目了然。
這種狀況讓國防部無法得到民間有志者的新血加入,更無法帶入新的觀念跟刺激,反而因為內部多數為軍職或退役軍職背景的高度同質化帶來集體盲點的風險。
蔡總統跟執政黨不僅不願推進「文人領軍」,不敢打破軍隊既得利益勢對於國防事務的壟斷,更不願開啟討論「文人領軍」的可行性,任由軍方守舊派勢力把持國防事務,造成國軍在管理、內部文化、意識形態等方面仍然深陷過往窠臼而無法自我革新的落伍軍隊。
有學者曾經指摘,這種完全由軍人把持國防事務的現象,使得無論是在國防投資、兵力規劃等層面,只會造成無法監督的「國防黑盒子」,為未來的建軍埋下隱憂。
台灣國防依然是「波坦金村」
論者曾指摘台灣國防是個「波坦金村」,跟當年俄國凱薩琳大帝的寵臣波坦金所建造的樣板村落一樣,只是虛有其表的空洞產物,這些指摘仍然適用於今日。
當台灣公眾為國造潛艦「海鯤」號的下水而狂歡,執政黨為此而洋洋自得時,沒有人想去關心為何志願役士兵不適服人數創新高,以及未來是否有足夠的志願役士兵操作這些裝備,更沒有人在乎堆積如山的國防沉痾。這如何不讓人想到當年看到「波坦金村」而志得意滿的凱薩琳大帝?
不同的是凱薩琳大帝視察完「波坦金村」就回到遙遠的皇宮,然而台灣的國防「波坦金村」卻是台灣軍民每天都得面對的現實。
結語
回到本文開頭提到的「自強運動」,清帝國士大夫在甲午戰爭戰敗意識到「自強運動」的局限,而嘗試「百日維新」的深層次改革,那麼台灣在未來台海衝突中是否能夠會面臨同樣的苦果?如果不想看到這樣的結果,台灣朝野政黨跟公眾就必須直面今日台灣國防的沉痾,督促執政者進行相應的改革,同時研擬未來的變革之道。
※首圖( 圖片來源/ 國防部發言人官方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