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時間的女兒》到《慈禧》 一窺歷史全知之眼的成王敗寇書寫

發布日期:2023 年 10 月 24 日
文章分類:,
作者:半半炸雞

小時候在進行歷史學習的時候,往往都是年代、人名+事件為一組,一組一組的進行記憶,對於「歷史」這件事情本身的意義幾乎不曾思考,但就像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其實歷史對於人類的文化價值遠遠大於書本上的那些文字,比起背下那事件年表,更重要的其實是建立起如何看待歷史事件的思考與分析能力。

 

現在學者已經有一個很清楚的認知,「我們現在所閱讀到、看到的歷史事件,其實也不一定是真實發生的事情」。在歷史研究當中,不管是古今中外的歷史,往往脫不了勝者之王的政治書寫,雍正朝血腥的洗去了自己在政治上的仇敵,當然也需要多多為了自己的歷史定位開啟一些美顏功能,那些功過褒貶在時光的流轉之後,到了我們現在的課本上有時候會顯得太過簡化,形成對於帝王將相的刻板印象。在約瑟芬·鐵伊的《時間的女兒》和張戎的《慈禧》二本書中,都可以看到歷史或許有另一面的樣貌是沒有被看見的。

 

《時間的女兒》一書是針對英國歷史上名聲極壞的理查三世謀殺塔中王子的事件為核心,運用現代警探的破案思考去重新分析這個案件,運用大量史料,從多角度剖析這位君主的形象,跳脫他僅是殘暴、兇殘的刻板印象,作者展現出了即使在既定的「歷史定論」面前,仍有重新詮釋、求證真相的可能。而張戎的《慈禧》討論的是傳統刻板印象中的「禍國殃民」慈禧是否真是大清朝滅國的禍水災厄,書中引用大量史料,將慈禧為在困境中致力現代化,即便子孫無用他仍然一肩承擔起中國這艘大船即將翻覆前巨大壓力,其政治手腕與作為女性統治者的獨特地位,完完全全就是與過往的歷史教育完全不同的另一個人。

 

從比較近代一點的孫中山、蔣中生生平的事件一一被揭開之後,其實我們可以開始用人類之眼去看待他們,不管是帝王將相或是富賈貴族,其實都是人類,七情六慾、愛恨嗔癡都是必備的裝備,在王冠的英國影集中我們可以看見伊麗莎白二世這位女王,能夠數十年如一日的在女王的位置上做他覺得該做的事情本身就已經是一件困難的事,更何況歷史長河中來來往往的帝王們有時就是如我們一般想早早下班、想去看BLACKPINK演唱會,也想要明年放假去環球影城玩的一般人罷了。

《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書籍封面(圖片來源/誠品)

 

所有的歷史都不是客觀的真理

而是主觀的經驗紀錄

 

歷史學家也是普通人,他們的解讀受限於時代環境和個人角度,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也有上面的老闆要交代,他們面對的老闆跟我們現在不一樣,不是說不幹就可以不幹的,弄不好全家大小都要賠進去,就連曹雪芹晚年在紅樓夢的時候,即便已經全家被抄家抄光了,在寫到一些關鍵情節的時候還是要小心翼翼的影射再影射,不管是正史或野史,只要是人的手筆,就可能會有個人的主觀觀點、不同價值觀帶來的批判或評價等等的影響。

 

這不是要鼓勵放棄閱讀歷史,而是要在茫茫的歷史資料當中懂得爬梳與建立自己的分析能力,不一定對錯、也不一定要史學研究,但能夠擁有自己的觀點與認知,才能慢慢地建立起屬於自己看待事物的想法。《時間的女兒》與《慈禧》這二本著作都試圖透過挑戰傳統刻板印象,為讀者提供更豐富立體的歷史思考,也是從這兩個故事當中,我們看到歷史不該被簡化,歷史人物也不該被標籤化,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歷史也不是,多維度的運用知識回到不同的時代去,投射到不同的歷史人物角色當中,才能夠更幫助自己建立起獨有的觀點,就像英國的瑪麗一世與宋徽宗這二位帝王,他們在歷史當中的評價是哀傷的,但當我們真的投入到瑪麗一世的人生,才發現他遭到近乎虐待的童年時光加上不被好好愛著的婚姻生活是這麼的令人崩潰、而宋徽宗從來都沒有想要當皇帝的心,愛好詩畫山水的他從來就不是什麼治國抗外侮的料,卻要承擔這麼艱鉅的歷史大業,當然也害慘了趙家的子孫成為了亡國之君,這二位帝王在政治觀點中幾無可取之處,但當我們回到他們的角色當中時,我們真的可以做得更好嗎?

 

歷史學習不該停留在背誦年代或大事紀,透過深入瞭解歷史背景,站在當時人的角度思考,我們可以培養歷史同理心,也能反思現今社會問題的根源,畢竟歷史總是不可思議的重複,歷史學習更能訓練我們批判思考,避免被單一聲音洗腦。

首圖( 圖片來源/Wikiped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