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戰艦大和號》  看日本民族心因性「國艦國造」如何改變動漫世界

發布日期:2023 年 10 月 23 日
文章分類:,
作者:高等遊民

最近台灣政界朝野,為了「國艦國造」話題爭吵不休,似乎公婆雜吵皆有道理、但是那道理似乎也講不清說不完,徒擾人清夢又讓人煩躁。沒有碰水的下水典禮、外觀如紙糊般的潛艦?這些「外行看門道、內行不想看熱鬧」的政治干擾,使人越發想起了整件事的荒謬與合理之處,這難道是國際地位複雜、無法套入「公理」的島國台灣,才有的庸人自擾?在此煩躁當下,我們可能會臆想起,跟台灣一樣,在二戰後成為「不正常國家」的日本,其心理因素、不正常的自我克制,是否也催生出了一樣的情結?而內行人,就會立刻指名,在將近半世紀前,日本人心中所創「國艦國造」的經典——《宇宙戰艦大和號》。

堪稱二戰期間日本「軍魂」代表的「大日本帝國海軍連合艦隊」,至今一直還是行內人津津樂道的軍事雜學主流。特別是那艘在當代傲視全球、充滿爭議的戰艦大和,長時間來已有各式文學、影視、動漫及學術研究面世,數十年來,依舊有許多人對「大和現象」樂此不疲、爭論不休。各新聞、節目、串流甚至Youtuber播客們只要一談「戰艦大和」,絕對是主流中的主流,不僅是收視保證,也是流量密碼。

戰艦大和的模糊身影、生死之謎,其代表二戰日本軍魂的戲劇起落,依舊是至今日本文化熱潮最重要的迷霧之一。(圖片來源/Wikipedia公有領域)

要研究戰艦大和,我們不只應熟讀二戰太平洋戰史、主力艦技術史、海戰戰術演進史、日本造船工藝史……等相關領域學問外,更加不可忽視的就是這個熱賣半世紀、堪稱日本動畫里程碑、影響力至今未退、甚至創造出動漫研究熱潮的動畫經典《宇宙戰艦大和號》(宇宙戦艦ヤマト)。

《宇宙戰艦大和號》電視卡通,在半世紀前的1974年首播,當時的日本已慢慢自己療愈、試圖走出二戰帶來的陰影,已擺脫經濟困境,正式進入一個新產業革命,新文化即將啟動的關鍵時刻。

當時,美蘇冷戰持續高漲,太空競爭也進入白熱化,日本受歐美主流文化價值觀影響,極盡表現在動漫作品中。幾位創造時代的漫畫大師,走出了以往將卡通漫畫侷限在「小孩子玩意兒」的窠臼,自我詮釋出一個屬於成年人賞析的新天地。由於戰爭陰影、和平憲法侷限日本人的意識型態,狂野的國家正常化渴望,僅能彰顯在動漫天地裡。

日本動漫得益於其傳統「浮世繪」文化,日本人天生對圖像閱讀敏感、詮釋觀點獨特,故產生獨特的動漫視野。有「動漫天皇」之稱的手塚治虫帶來了影響全球的《原子小金剛》!橫山光輝的《鐵人28號》讓全球的科幻世界走向「貼近現實」的質感。另一位大師永井豪在1972年推出的《無敵鐵金剛》(Mazinger Z),更加落實了科幻與現實技術間的鍊結,創出全新機械架構思想。而後《宇宙戰艦大和號》面世了,這被全球動漫界稱為影響最巨大的「第一波衝擊」。

宇宙戰艦大和號
半世紀前創造出的《宇宙戰艦大和號》動漫世界,成為影響全球的日本動漫「第一波衝擊」!(圖片來源/摘自IMDb)

1974年, 由西崎義展號召天下,集合軍武漫畫大師松本零士等人,創造出《宇宙戰艦大和號》世界觀。劇情設定以連續劇型態,創出個預估人類未來一類似「諾亞方舟」故事的日式「太空歌劇」(Space Opera)。

這個故事描述,未來地球受外星人攻擊,輻射塵籠罩大地,人類不得已遷往地下都市避難,但輻射威脅逐漸往地下侵蝕,人類即將滅亡!此時地球防衛軍已被外星艦隊殲滅,唯一希望就是那躺在原本日本九州外海海底、二戰尾聲為了沖繩保衛戰,獨自對抗美軍機艦蜂群、展開傳奇性自殺作戰的那艘戰艦大和。

透過高科技改造,戰艦大和原本僅是一艘航行海上的超巨型戰艦,竟可升天、航行於宇宙中作戰,新改造的宇宙戰艦,即將為了人類未來重生!復活後的戰艦變成宇宙戰艦,緊急開往遙遠的伊斯坎達爾星,尋求可消除地球表面輻射塵污染的外星文明高科技裝置,停止世界末日,電視卡通的每集結尾,都用旁白提醒你,離地球末日還剩下倒數幾天!

這部卡通劇集幕後有陣容強大的工作人員,包括曾在好萊塢導演過鉅作《偷襲珍珠港》(Tora ! Tora ! Tora ! 又譯「虎虎虎」)的導演舛田利雄,日後創造出《機動戰士鋼彈》、《超時空要塞》等動畫名作的富野喜幸、安彥良和、石黑升等人。這些動漫天才,開天闢地用接近現實感的機械設定,創造出一艘深藏於日本人心中、那個似乎永遠不敢再提、卻是心靈故鄉寄託的小祕密——大和魂的再生

二戰傷痕

 

許多人可能覺得,《宇宙戰艦大和號》的出現,代表日本「軍國主義復辟」?事實上,《宇宙戰艦大和號》一系列的電視與劇場版卡通故事中,情節實際上隱含了許多控訴戰爭無理、軍國主義可怕及希望世界和平的訊息,但需要觀眾自己去嘗試著體會,才有所得。當然,將「大和」當作艦名,本來就是二戰前大日本帝國,建立連合艦隊時的豪情壯志,希望「大和魂」能提振日本民族自信。

有趣的是,二戰時的戰艦大和,官方文件與所有資料 都是以漢字「大和」來表示艦名,正式名稱是「戰艦大和」而沒有「號」這個字眼。而卡通中的「大和」,則以片假名拼音「ヤマト(YAMATO)」顯示,而非按照二戰時期以漢字為舊名(「號」字則是漢語卡通版翻譯上加上去的習慣用語,日語原版片名沒有此字)。

諾亞方舟
深埋在日本人心靈故鄉的戰艦大和,透過動漫成為日本魂的「諾亞方舟」。(圖片來源/摘自IMDb)

 

所以,正確名稱應該是「戰艦大和」以及 「宇宙戰艦ヤマト」。

為什麼西崎義展要用片假名拼出「大和」,而不用古早前的漢字艦名?直到今天,已逝的西崎義展並沒有針對此在任何正式官方文件說明箇中之意,但據以引申,日本在二次大戰的連合艦隊,都以漢字來表示艦名,例如「雪風」、「霧島」、「金剛」…等名艦皆是如此,這個傳統要如何延續與迴避?

金剛,Kongo
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艦名,都用平假名顯示,棄用和式漢字。圖中的金剛級驅逐艦,艦名「金剛」用平假名「こんごう」(Kongo)漆於艦尾處。(圖片來源/wikipedia公有領域)

二戰後,大日本帝國軍解散,以「自衛隊」取代,或許為了某程度上消除對「軍國主義」的記憶,海上自衛隊諸艦艦名,開始以平假名拼音來代替以往漢字表意,也因此宇宙戰艦用片假名拼出「大和」艦名,也可能與自衛隊的這種用假名拼音的思考有關?
更值得玩味的,是從歷史脈絡來推理。片假名是「武士階級(男性)使用」的「剛毅」拼音(今日的片假名用在外國音譯);平假名則是隨和的「女用」拼音(日本幾本著名古籍由宮廷女官所著,都是用平假名書寫傳世,但是平假名已經是現代日本人主流的用字)。片假名與平假名兩者有不同「氣質」,西崎義展等人的巧思,讓後世不斷演繹解釋這個元素,遂成獨樹一格的幻想世界。

原爆悲情

例如,在《宇宙戰艦大和號》第一季故事中,設定地球被外星攻擊而導致輻射蔓延,宇宙戰艦大和號披甲上陣出發,是為了幫被輻射毒害的人類尋找外星文明高科技清除器(2010年的真人版電影也以此為基準編劇),而外星攻擊地球,只不過就是因為那個星球發展過度而即將毀滅,為了「殖民」而「不得不」想要在地球尋求生路。

這些暗示,都和日本當初希望向外擴展生存地的國家渴望有關。我們知道從明治維新開始,經歷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大日本帝國開始一連串試圖擠身世界列強、極盡想擴展日本生存空間,有很強烈的思想關聯性。而卡通中那個受輻射污染的地球,更像是接受二顆原子彈轟炸、專屬日本的「原爆悲情」!

即將在2023年11月上映的《哥吉拉-1.0》電影,由日本本家東寶電影公司推出,甚至將時代背景設定在剛剛遭受原爆傷害、悲情地準備從惡地上再度復國的殘破日本!而美國2023年賣座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至今都無法在日本這個言論自由的國家上映,僅因為原爆創傷實在太重了。

西崎義展藉著動漫裡的戰艦大和,為日本、全人類尋找一個新天地,也尋找一個可以和平共處的未來,甚至有為日本民族進行「心理清創」的效果。發展至今,內容龐大又影響深遠的這齣「太空歌劇」,某程度從當年到今天半世紀,在提振日本人萎靡終戰的破碎之心上,頗有解讀上的多種意象。

連續劇式的「太空歌劇」,宇宙戰艦在飛向遙遠星球的過程中,遭遇到了許多困難,也多次與外星艦隊進行決戰,負傷累累。但《宇宙戰艦大和號》與以往《無敵鐵金鋼》等卡通所不同的,是劇情的複雜性。

宇宙戰艦大和號
《宇宙戰艦大和號》營造一個極端複雜、遠不同於「專屬兒童」收看的複雜宇宙觀,影響了全球的類似作品創作靈感。(圖片來源/摘自IMDb)

以往的「大型機器人」卡通,每集設定就是敵人又出動不同的機械怪獸,向主角機器人挑戰,每集最後怪獸「照例地」會被消滅,地球恢復寧靜,等待下一集新的怪獸繼續挑戰。

但《宇宙戰艦大和號》不同,故事劇情以複雜的多線同時進展,除以往在卡通中付之闕如的複雜歷史架構上發揮外,人物關係及科學原理介紹也非常艱深與現實,整個連續劇26集在此複雜結構上一氣呵成,與現實中真正的軍事作戰理論、科學推演交互運用,讓人大呼過癮,不再像以往的兒童式卡通一般,僅有「殲滅敵人的痛快感」而已。

御宅族

很多人也不知道,從日本動漫文化開始發跡的「「御宅族」(おたく/otaku)」文化,也是從這部卡通開始蔓延。

在日本自稱是「御宅王」(Ota king)的岡田斗司夫曾說,他當初看到《宇宙戰艦大和號》片中,外星人太空船被艦炮摧毀,畫面中艦炮的雷射光束射入敵艦,然後過了1、2 秒,敵艦才爆炸,讓他震撼不已。

他詳述,就是這個「停頓的短瞬間」讓人聯想到:「雷射光束射入艦體裡面,可能會引起連鎖爆炸反應,而我們要等到爆炸在敵艦中蔓延開來,整艘敵艦的外觀才會有大爆炸出現」。

這個設計細節,和以往大型機器人卡通中,怪獸一被擊中就爆炸的傳統表現,多出許多複雜的想像,就是這個「停頓」,讓人聯想「畫面中沒有實際表現出來的空間」,形成了影像藝術中一種「畫外弦音」的張力效果,這個張力讓日本動漫文化圈,蔓延開來新的「御宅族」階層。

所謂御宅族研究者的誕生,就是因為他們樂於去研究動漫作品「畫外弦音」張力的相關資訊。

《宇宙戰艦大和號》的敵艦爆破過程,偶然開創此研究風氣,因大受歡迎,日本動畫開始朝向這種「深度」去極盡發展,擺脫「稚齡」隨想的窠臼,另創符合成人世界的現實學說。後來隨著《機動戰士鋼彈》、《超時空要塞》甚至《新世紀福音戰士》等名作陸續出現,日本動畫文化,終於成為獨步世界、無人可模仿的特殊藝術創作!

岡田斗司夫也說,御宅族會興盛起來,和大約從1970年代開始熱起來的家用錄放影機(JVC的VHS和SONY的BETA規格大戰的時代)普及有關。那些御宅族們,藉著錄放影機連線電視機,一次又一次播放自己徒手錄製的電視動畫,「一格一格地自己研究」,開展出這種研究故事細節體系的推演風氣。

錄影機,錄影帶

從1974年開始連播的《宇宙戰艦大和號》卡通連續劇,剛開始並無辦法吸引主流兒童觀眾,收視狀況慘烈,但在同年8月播放「劇場版」,卻真正造成轟動!此版將26集卡通連續劇濃縮成精華,在電影院賣票放映,並重新修改一些電視播映情節中較不合理的細節。

在動畫史上真正造成影響的,應該算是這部電影版。

如果沒有電影版的成功,或許宇宙戰艦的故事在短短的26集後,就會畫上句點。後來的《機動戰士鋼彈》竄起成功方程式,也是同樣模式。日後隨著時間演進,《宇宙戰艦大和號》總共出版了三套電視連續劇,以及五部劇場版長片,其中劇場版長片從第3集開始,就已不再是剪輯電視卡通影集的精華濃縮之影片,而是與電視劇情有關聯、但另外創作的電影長片。

如果只單獨觀賞電視或電影版,觀眾可能會搞不太清楚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這種「宇宙觀」的互相影響,至今21世紀在好萊塢商業電影極力塑造超級英雄的「共同宇宙觀」中,還是賣座公式。而宇宙戰艦的世界觀越趨複雜難解,各有不同版本陸續推出,也跟西崎義展日後與松本零士等人間,為了《宇宙戰艦大和號》的實質權利誰屬?展開十多年相當複雜的版權司法攻防拉鋸戰有關。

而2009年推出的另類CG動畫版《宇宙戰艦大和號:復活篇》(由西崎義展的好兄弟、前東京都知事、知名右翼作家石原慎太郎領軍編劇支持創作),到2010年真人版電影拍製,以及後續不滿真人版電影成績,又在2013年全新動畫技術製作的二套《宇宙戰艦大和號2199/2202愛的戰士們》,那又是另一段很長很複雜的故事。

目前在台灣,如果要完整觀賞整個宇宙戰艦系列影集電影,可選擇由普威爾國際公司出版的套裝動畫作品DVD。但由於複雜的版權歸屬,及台灣閱聽眾動漫口味隨網路文化而改變迅速,2010年代後的相關系列作品,在台灣幾乎沒有「合法管道」可供觀賞,但是在這個串流時代,瘋狂的動漫迷,還是可以用各種極限方法朝聖。

宇宙戰艦大和號,模型,御宅族
在台灣要能夠完整欣賞到《宇宙戰艦大和號》全系列的魅力,以及擁有相關的模型玩具,御宅族要使盡洪荒之力才能夠窺探一二且代價很高。(圖片來源/小蜜蜂電報)

關於配樂

1980年這部動畫在台灣的華視頻道播出,片名為《宇宙戰艦大和號》,消除了片假名書寫的「大和」,片頭曲也「照例」被汪石泉兒歌主題曲的另作取代,汪 石泉作品開頭的「繞月亮、追星星」唱詞文不對題,為了拯救地球而航向伊斯坎達爾(Iskandall)的宇宙戰艦可沒有閒工夫繞月球公轉。

依劇情設定,宇宙戰艦為二戰時被美軍炸沈的戰艦大和殘骸改造而成,由沒入海底的沈艦,羽化為拯救人類而航向無垠宇宙的太空船,這樣「從海底到天空」的序列安排,蘊藏著日本人歷經敗戰而後浴火重生意象,《宇宙戰艦大和號》主題以進行曲調構成的原版主題歌,就完全表現出這種複雜的大和民族情愫。

受到日本戰敗的形象,以及一些既有歌曲影響,談到日本軍歌,不免讓人聯想到悲壯的小調;事實上,舊日本海軍軍歌以大調譜成的並不在少數,著名的「軍艦行進曲」(瀨戶口藤吉1900 年作曲)以及同期的許多進行曲作品,展現的皆是輕快明朗的大調表情。

已逝作曲大師宮川泰(Hiroshi Miyagawa),選用了賦予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色彩的降E大調為樂曲作了一個意氣風發的前奏,配合歌詞的出現,轉入同樣有三個降記號的關係調c小調,墜入貝多芬俗稱「命運」的第五號交響曲那樣的掙扎。

主唱佐佐木功,用低沈有力嗓音唱出這個小調旋律,道出艦上成員遠征外星系的心情,軍歌調的氣勢類似1968年敘述棒球投手成長的動畫《巨人之星》厚重的小調主題曲「衝啊衝啊飛雄馬」(渡邊岳夫作曲,1977年的續篇亦由佐佐木功重唱),但以快板承接情緒高昂的大調前奏,回歸日本海軍軍歌乘風破浪的豪情。

1974年底製作團隊延續劇場版熱賣風潮,宮川泰由配樂取材編寫成的「交響組曲宇宙戰艦ヤマト」發行唱片大獲成功。該片在影、音兩方面的接連安打,使《宇宙戰艦大和號》不但打破動畫片為兒童專屬的既有形象,更進而引起大眾對動畫音樂的關注,使配樂專輯伴隨動畫片發行成為常態。

宇宙戰艦大和號,國歌
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軍樂隊,演奏主唱《宇宙戰艦大和號》的主題曲,已經成為固定番的演出,其進行曲主題讓人朗朗上口,被許多網友稱為是日本「第二首國歌」。(圖片來源/摘自Max & Sujy React官網)

2010年發行的真人版電影配樂,由日本電影配樂界巨星佐籐直紀,重演大師宮川泰的著名旋律。而2013年重製版動畫,則由宮川泰那位充滿才氣的兒子宮川彬良擔綱配樂,他改編其父名曲樂段,募集年輕一輩歌手共襄盛舉一起合唱主題,交響詩也用更華麗編曲呈現新時代質感。那首招牌主題曲仍主宰著交響組曲原始精神,眾星一起合唱、或者襯托佐佐木功再度擔綱獨唱的原曲與插曲,都讓影迷樂迷相當療愈。

早年宮川泰在電視綜藝節目中完整演出《宇宙戰艦》組曲,親自指揮外,還有佐佐木功親自演唱二首主題曲,以及川島和子的精彩和音。

宮川泰當年以堆砌芭蕾場景氣氛般的徐緩旋律來譜寫「序曲」,並配合川島和子以「啊」發音哼唱的無言旋律,營造宇宙空間的共鳴感。這樣的效果,也被繼續使用在1983年電視版《宇宙戰艦大和號完結篇》重新演唱,作為片尾曲的原始主題曲;音樂進入第二軌「誕生」後,招牌主題曲幾經醞釀後殺出重圍,大調前奏佔有更大的份量反覆變奏,甚至帶入了搖滾的風格。

第七軌「鮮紅的Scarf」脫胎自電視版哀傷的片尾曲,以舞曲的另類表情呈現,並植入了法雅(M. Falla)「西班牙流行組曲」裡波羅(Polo)舞曲的動機,以輕音樂團的風格詮釋,四分半鐘的樂段,音樂面貌做了多次的折轉;可惜最後淡出的結束方式,難免給人虎頭蛇尾的感覺。

整體而言,「交響組曲宇宙戰艦ヤマト」的樂思雖稍嫌混亂,卻不失為處處充滿驚喜的雜燴。宮川泰卯勁在交響組曲融入多樣的音樂元素,積極迎合廣大愛樂人士的不同口味,讓這張打開動畫配樂唱片市場的經典專輯,二十幾年來數度再版,還陸續繁衍出十幾種衍生作品,是該動畫系列的另一項傲人的成績。

如今,要想欣賞宮川泰的經典指揮樂團演出,Youtube上面的老電視影像錄影很多,看了真是懷念那個大家尚未受到網路速食體驗影響,能夠在小螢幕前,盯著看完長達半小時交響組曲演奏的寧靜時代。

※延伸閱讀 —《沙丘》未完成的太空序曲

※首圖( 圖片來源/ IMD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