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的電影上映之後席捲全球4億美金的票房,上架串流平台之後更是持續引發各方討論,在法蘭克‧赫伯特的《沙丘》原著小說當中,第一部電影的進度其實只有第一集的前半本,後面漫長的歲月作者帶著我們從沙丘星一路廝殺到整個宇宙,討論的話題從忠誠的家族奉獻、預言能力的責任、對於英雄的盲目崇拜、權力的架設到人的本質議題,其議題性之廣泛完全超越冰與火之歌,所以難度也高很多。
小說前兩集圍繞在保羅·亞崔迪(他之後會有別的名字)的覺醒歷程,我其實很喜歡這個過程的描繪,在電影當中因為提摩西很帥,加上他空靈的氣質與好像可以看透人間事般的眼神,所以有非常閃耀的主角光環,即便只看了第一集的電影,應該也萬分期待他接下來的發展吧。但我們對於英雄的設定是不是一定要拯救世界愛護小動物?我們崇尚能力愈大責任愈大這句話,所以我們毫無節制的把對生命的指望壓注在英雄的身上,卻忽略了愈大的能力也有可能會帶來更大的毀滅,因為能力愈大,所以傷害說不定也愈大,作者本人不止一次的在各種媒體上說他感謝水門案的發生讓英雄走下神壇,單一人物的權力擴張,帶來的可能是唐太宗,但也可能出現唐明皇。
1960年代的書已經預示了英雄政治的高風險,到了2023年的我們,被便利的網路和社群媒體餵養成為習慣,歷經了川普上台、普丁發動俄烏戰爭、金正恩挾帶著核武恫嚇全世界這些狂人政治的威脅,雖然他們不是傳統定義上的「英雄」,但是我們該關注的是對於這種手握極權的崇拜是怎麼樣被滋養出來的?是否就像我們崇拜保羅一樣, 期待他創造奇蹟、希望他可以復興亞崔迪家族,對於他的未來充滿期待呢?
我喜歡的,是英雄也是一個「人」的思考和表現,具有預知未來的能力的一個英雄,到底要毀滅自己的人生還是毀滅世界?當英雄被推上風口浪尖的時候,安全下莊還有可能是一個選項嗎?小說後面四本漫長的幾千年時間,有太多太多的哲學思考:集體記憶與集體意識的掌握、複製人、混合人和重生人這些人類本質上的轉變,怎麼樣才可以被稱為一個完整的人呢?因為是架空在宇宙星系當中的世界,所以可以延伸擴大不同的物種與(黑)科技,不管是回到身而為人的本質去思考,或是運用更為哲學的觀點去評估宇宙與人類或其他物種間的平衡,也許反映的都是人類一直以來都只以自己為中心,將整個宇宙都視為人類可以取用的資產,這樣傲慢的姿態也許從智人戰勝尼安德塔人的那一刻開始就慢慢萌芽了吧。
我自己看貝尼·潔瑟睿德這個組織的時候,其實有滿強烈的指向性,當然我沒有在任何報導或他的採訪中看到他有明言過暗指特定的組織,不過這些打著正義旗號為了人類全體著想的組織們,不管是在什麼時代與國度都會出現,台灣也有吧!
「因為我們愛著全體人類,所以我們大量收集資源照顧眾人、佈達來自神明的指示、成為意見領袖、組織武裝/金融力量、控制一方領地」
「因為我們希望全人類都可以獲得救贖、獲得昇華,所以我們應該強勢的照顧弱勢,畢竟他們自己什麼都不懂」
這不是說這樣的組織通通罪大惡極,但組織也是人組成的,只要是人,權衡利弊、價值判斷和個人準則的不同,都會影響到組織的行進與發展,貝尼·潔瑟睿德當中也針對保羅與保羅之後的領袖有不同的想法,能不能回到最核心與重要的目標去思考,能不能下定決定大破大立或是做出一定程度的捨棄,都是「人心」做出的決策啊。
看過鋼之鍊金術師的人總是會記得「一即是全」的概念,但這個一如果變成無限大可以被複製的一呢?宇宙的一可以複製到我自體的一?別人的一可以成為我自體一的延伸?在小說的最後兩集,我心中一直不停的浮現出這些問題,雖然最後那些哲學的討論艱深到覺得腦袋不夠用,但這部書,的確當得起超過半世紀後依然思想前瞻與充滿警世意味的一部書籍,在人生不同的年紀或經歷去看,勢必也可以各自獲得不同的想法。
整部沙丘系列所探索人性與哲學命題太多太多,或許是法蘭克認為人類的黑暗時代真的要到來,或許他站在科技與文明的轉捩點如同我們今天看待AI發展的未來一般晦暗不清,但是法蘭克還沒有寫完這個故事就離開了,倖存到最後的人們還沒有找到這個世界最應該有的樣子。幾千年的哲學辯證,都沒有幫貝尼·潔瑟睿德找到一個結論,是否也是在展現這個宇宙真實的變化呢?
※首圖( 圖片來源/ 達志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