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衝突激烈 國軍學到什麼「經驗」?

發布日期:2023 年 10 月 17 日
文章分類:,
作者:孤聲

巴勒斯坦恐怖組織「哈瑪斯」趁以色列贖罪日假期對以色列邊境發動大規模恐攻,不僅綁架大量以色列軍民,殘酷殺害平民的暴行讓國際社會為之震動,堪稱是以色列版的911事件,而令人生畏的以色列軍隊以及情報機構未能事先預知這場恐攻,更是出乎各界意料之外。

而在台灣,不少論者談論以色列為何在軍事上和情報上發生如此嚴重的錯誤時,也讓人不禁想到今日台灣在面對這樣的突襲,無論是不對稱攻擊或常規戰爭攻擊,在軍事上和情報上,台灣是否能夠比以色列作的更好?有鑒於此,筆者以此作為主軸分別進行探討。

一、軍方和情報圈是否有突破窠臼的思考能力?
「哈瑪斯」能夠突破以色列嚴密的邊境防線,不僅是因為「哈瑪斯」精密的欺敵能力,也在於以色列軍方和情報圈低估「哈瑪斯」的能力和意圖,未能換位思考從「哈瑪斯」角度判斷「哈瑪斯」的動向,招致慘痛的教訓。

以國防部為例,國防部高層是否認真研究今日最大的假想敵中央軍委的思考模式,換位思考檢視自身的盲點跟不足?南韓前國防部長金寬鎮任內致力研究北韓軍政高層思考模式,以因應北韓威脅,南韓媒體報導他的辦公室裡掛著金正恩和朝鮮軍隊領導層的照片,說他自己「每天都讀懂敵將的想法」,金寬鎮的作法被北韓公開點名為頭號敵人,這反過來證明北韓意識到金寬鎮的作法的確打到他們的痛處。

反觀台灣國防部主事者,是否具有金寬鎮同樣的思維面對中央軍委?還是繼續以冬烘的陸軍醬缸思維自欺欺人?相信答案大家都心心裡有數。

同樣的問題也適用在國安會、國安局的頭人們。

二、台灣作好因應中共特戰部隊攻擊的準備了嗎?
在這次贖罪日恐攻當中,入侵的「哈瑪斯」武裝份子不僅只是拿著衝鋒槍、綁著聖戰頭巾的烏合之眾,還有身著防彈頭盔、戰術背心、帶有GoPro 攝影機的精銳人員以動力傘、快艇、越野四輪車分頭侵入以色列境內。

相比「哈瑪斯」,今日台灣面對的最大假想敵中國擁有較「哈瑪斯」更大規模、更為精良的中共特戰部隊,可以透過更多的方式在衝突爆發前後滲入台灣執行特戰任務,而台灣在因應反特攻、反斬首,仍然有許多不足,尤其是在因應中共特戰部隊攻擊上。

比如說軍方是否讓中基層單位了解到今日中共特戰部隊的實際情況跟能力?是否提供充分的反制措施作為中基層單位因應中共特戰部隊的攻擊?是否讓特戰單位在訓練、裝備上作好相應的準備?

儘管有「天威測考」測試各部隊防護能力,但是這些測考的方式是否能如實反映今日中共特戰部隊的能力,是有值得重新審視之處。

三、台灣軍政領導層有承受中國斬首行動打擊的韌性嗎?
除了中共特戰部隊的侵襲之外,筆者想再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台灣軍政領導層有承受中國斬首行動打擊的韌性嗎?是否有設想軍政領導人遭到綁架甚至身亡導致指揮鏈斷裂的可能性?從這次贖罪日恐攻當中,有以色列將領遭到「哈瑪斯」武裝份子鎖定綁架,就知道這是有可能發生的情境。

反觀台灣,屢次演習當中從未設想過這樣的情境,在敵方的突襲之下,總統以降的文武官員依然安然無恙的在衡山、大直等軍政中樞指揮,但是在未來的台海衝突當中,台灣真的如此幸運能夠讓軍政領導人都一個不漏的在指揮所進行戰爭指導嗎?中國真的會把台灣軍政領導人視為不可侵犯的對象而不考慮派特工綁架、刺殺這些高價值目標嗎?

2023 年 10 月 16 日以色列空襲加薩走廊南部拉法難民營後,巴勒斯坦民防和醫療團隊正在搜尋倖存者( 圖片來源 / AP NEWSROOM )

四、關鍵基礎設施能免於遭到突襲嗎?
除了前述的問題之外,台灣的關鍵基礎設施如發電廠、數據機房、軍政指揮中心、彈藥庫、油庫的防護問題同樣值得深入檢視。

這些關鍵基礎設施除了面對前述中共特戰部隊、第五縱隊以常規手段攻擊的威脅之外,還面臨無人機、網路攻擊的威脅。

這樣的案例在近年的國際社會在所多有,如伊朗納坦茲地下核設施自2011年以來不斷遭到網路攻擊;2015年之後烏克蘭傳出多起軍火庫重大爆炸案,相關調查都指向疑似俄國特工破壞;2019年9月14日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設施遭到無人機攻擊,都是值得警惕的案例。

筆者不禁要問,國安主事者是否設想這些關鍵基礎設施如何面對常規手段、無人機、網路攻擊的複合式攻擊?是否思考倘若這些關鍵基礎設施受損時的備用方案呢?

台灣能檢討自身的不足嗎?

承上,從以色列贖罪日恐攻的前車之鑑看來,台灣國安主事者,無論是國安會、軍方、情報圈都應該認真汲取以色列的教訓,以此檢討自身的不足。

但是台灣國安主事者長年的惰性看來,是否能夠從以色列的教訓中省思?還是自欺欺人的認為台灣不會遭遇到如同以色列那樣意想不到的奇襲,繼續因循苟且?從目前台灣軍方和情報圈在檯面上仍然粉飾太平的情況看來,實在不敢樂觀。

筆者不揣冒昧對於這些問題提出個人淺見,作為拋磚引玉。

一、加強軍方和情報圈換位思考的能力
上篇提過以色列輕視「哈瑪斯」的意圖和能力,而未能換位思考,導致遭到「哈瑪斯」突襲。

如何換位思考預測、判斷假想敵的動向跟作法,如何跳脫既有的窠臼設想未來有可能面臨的衝突情境,是台灣軍方和情報圈必須思考的課題。

因此國防部跟國安局、軍情局等單位要積極引入民間的思維、擴大文職化,讓決策跟敵情判斷帶入更多、更不一樣的視角,以避免同質性思考造成的死角和盲點。

二、盡快建立指揮鏈斷裂的遞補機制
面對國安指揮鏈可能因為中國斬首作戰造成的斷裂,除了檢討目前的維安措施之外,國安主事者是否從美劇《指定倖存者》得到啟發,組建第二梯、第三梯的候補團隊以因應指揮鏈斷裂的最糟糕情境呢?

同樣的,軍方也應該正視這個問題,對於中高階將領的維安措施重新進行檢視,並且思考分散、下放指揮權的作法,以避免突發狀況時中基層無法因應的困窘。

三、儘速檢討部隊營區的保安措施
國軍面對未來中共特戰部隊跟第五縱隊可能對於台灣及外島各部隊營區的突襲,特別是考量到這些假想敵已經裝備夜視鏡、小型無人機的情況,再加上過往類似突襲都發生在深夜至凌晨的時段,國軍勢必要重新檢視目前部隊營區的保安措施。

今日各部隊在保安上的不足,如因為擔心衛哨自戕、攜械報復而採取槍彈分離的因噎廢食作法,應該儘快加以檢討,並且因應當前敵情作相應的改正。

四、全面檢討關鍵基礎設施的防護措施
台灣關鍵基礎設施的防護措施迄今仍然在摸索當中,特別是如何防範常規攻擊、無人機及網路的複合式攻擊,以及倘若不幸遭到破壞時的備援措施等情境,國安主事者除了增加守衛警力之外,公眾未看到國安主事者對於這些情境作更多的著墨。

國安主事者必須以當前的敵情全面檢討關鍵基礎設施的防護措施,從嚴從難的設想、演練關鍵基礎設施的防護及備援措施。

台灣保警(左)、憲兵(中)和海巡(右)(圖片來源/達志影像、小蜜蜂電報合成)

五、整合憲兵、保警、海巡署的功能
儘管近年來,政府方面積極擴充憲兵、保警的人力及裝備,但是憲兵、保警的膨脹並不代表戰力跟效率的提升,憲兵、保警的肥大化反而可能成為資源跟人力的無謂浪費,日前憲兵司令部無視公眾及軍武圈的質疑,堅持「印第安」重機可以作快速反應戰力載具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因此,應該思考將憲兵、保警的保安任務跟海巡署整合,如當年西德「國境警衛隊」(Bundesgrenzschutz),兼務機要設施之保安、國境警衛及戰鬥任務,至於憲兵、保警則各自回歸軍隊秩序維護、治安等本務。

而這個台灣版「國境警衛隊」應該在組織、指揮、管理文化、觀念及結構等層面進行革新,才能發揮一加一大於一的功能。

六、加強後備戰力
在烏俄戰爭爆發之後,國內熱議是否該組建國土防衛部隊,也引起「加強後備部隊」跟「組建國土防衛部隊」兩派之爭。

且不論孰是孰非,加強後備戰力是目前各界的共識,然而後備動員機制的僵化、裝備跟訓練的陳舊,目前仍然是中短期難以克服的難題。

因此加強後備動員機制、裝備、訓練、後勤等層面是當務之急,所需的經費跟必要的改革都是國安及軍方主事者應該儘快推動、補足的。

七、加快整合民防能量
除了加強軍事力量、改革國安機制等作為之外,加快整合民防能量也是必須納入整體考量的,特別是突襲、破壞所造成的大量死傷、災害,都需要投入大量醫療、救災能量,因此整合民防能量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當前官方體制內的民防組織僵化、虛應故事的現狀,以及體制外自發民防團體活動仍未得到國安及軍方主事者的重視,在在使人為之蹙眉。

改革體制內民防組織跟加強跟體制外自發民防團體的合作,強化民防能量,是今日國安及軍方主事者不容回避的課題。

結語

從雙亞戰爭、烏俄戰爭的爆發到以色列贖罪日恐攻,在在都給台灣的國安策略敲響警鐘,台灣國安及軍方主事者、公眾應該從這些國際的殷鑑中汲取教訓,儘速作出必要的改革,才能讓台灣因應更為嚴峻的國際局勢。

首圖( 圖片來源/ AP NEWSRO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