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見面的期限剩20年

發布日期:2024 年 1 月 3 日
文章分類:,
作者:Prokid

我發現在成長相處過程中,祖父輩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榜樣,雖然他們或許身處都市,但因為人生經歷的關係,看待令年輕人頭痛的問題時,總會有一些我們從未想過的方向。相處時他們有時帶來的不是實質上的收穫,而是一種更難能可貴面對生活的心態。

現代,不論是害怕家庭問題摩擦而減少的三代同堂,還是被繁忙生活牽著走的人,我們與長輩相處的時間也隨之越來越少。

有記憶以來,我生長在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晨曦照耀,陸續起床的家人,稀鬆平常的早安,溫馨的氣氛,這是兒時的日常。

( 圖片來源/ AP NEWSROOM )

自從十歲那年搬離爺爺奶奶的家,每年去他們家都有種與普通的住宅不同的感覺ㅡ像預售屋,一塵不染的磁磚,時常補色的牆壁,顏色統一的家具,還可以從每個不起眼的小角落看出他們勤儉的一面。在樓中樓旁,有一個附屬的花園,那是小時候下午可以玩到不亦樂乎的樂園。

還記得我每次都會心急的希望種子能一夜長大,奶奶總是說:「小花就像小小的你一樣呀,沒有辦法那麼快長大的,但只要好好給它澆水、施肥,給它時間成長,這才是對它最好的方式呀。」長大後偶然間想起時,那時勾起嘴角一抹傻笑,原來我們也可以有停下腳步喘息的時間,我們也可以有找尋自己目標的機會,原來成長可以是一件不斷經歷四季磨練,但旅途風景美麗的一件事。

「不過,我們究竟是為了什麼而努力?」

在「快時尚」的渲染下,讀書要快、上班要快、吃飯要快,好像二十四小時都不夠用一般,所有的東西都要快快快。在孩童時期,甚至都還沒搞清楚狀況就要依照家長的期望去囫圇吞棗的努力;在青少年時期,要快速找好自己的方向,去跟一群擁有同樣狀況的人競爭;在出社會時期,要快點找到一個能賺錢的工作,朝九晚五的去拚搏。

或許是想減輕家人的負擔,在青少年時期後,努力拓寬自己能選擇的道路。或許是想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在出社會後,廢寢忘食的工作。可是在某天回過頭時,才發現家人或許更需要的是陪伴。「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一個很令人惋的事。

( 圖片來源/ AP NEWSROOM )

人生中,很多的事都被附上了一個截止期限,大至地球毀滅,小至食品即期。這麼計算的話,我與爺爺奶奶見面的期限大約剩二、三十年,如果我三個月只有一天抽空去看看他們,三個月一次,一年陪伴他們的時間只有四次,仔細一想似乎特別不划算。

想法至此,我拿起手機撥通了電話,「喂~奶奶是我啦~晚上過去找你們吃飯喔~」,耳邊傳來溫柔又熟悉的聲響,我心裡想好險還不晚。

※首圖( 圖片來源/ AP NEWSRO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