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艦國造新曙光台灣下一代輕巡防艦外型曝光

發布日期:2023 年 11 月 10 日
文章分類:,
作者:獨立軍事觀察

2023年印太海事展上,知名的美國船舶設計公司Gibbs & Cox,展出了一款為澳洲海軍輕型巡防艦計畫(AUSLF)的新艦造型,其外型借鑒了美國海軍目前正在緊急建造的星座級(Constellation Class)設計,將其縮小為澳洲海軍需求的3,500噸級排水量之模組化輕型巡防艦,擁有相當不錯的相位陣列雷達系統(神盾),和飛彈垂直發射器(VLS)等佈置。特別的是,該公司在會場說明,此款設計為來自台灣海軍未來輕型巡防艦的同款船身。因此,此次展示也等於正式將神秘的台灣下一代海軍輕巡防艦(二級艦)的概念曝光。

 

根據國際知名海事專業媒體Naval News的報導,澳洲輕型巡防艦的設計,是以台灣海軍新近提出二艘輕型巡防艦之艦體設計而放大衍生。由於台灣海軍一樣委託Gibbs & Cox設計船身,再由台灣中信造船、海發中心與中科院整合武器系統。

 

據了解,此次「官洩」搞得如此大,是因為中信造船將在11月17日,請蔡英文總統蒞臨「切鋼板儀式」,象徵此款輕巡防艦正式開工。而在當天,海軍極可能公佈此型艦的模型(防空型),首艦即將曝光,目前網路上有各種不同的構型猜測,真正資訊還不算準。且海軍即使公佈模型,未來實際造艦是否如模型所示?依照造原型艦的慣例,隨時都會因應科研與裝備的變動而改變,即使是否會搭配台灣自己的垂直飛彈發射器都有疑問?

台灣海軍下一代輕型巡防艦的大概面貌線條圖,終於透過管道曝光。(圖片來源/Gibbs & Cox)

根據推估,原本海軍要求的是為了盡速下水服役,以及搭配經費運作的緊急需求,故原先預計為2,500噸級的輕型巡防艦。但是在Gibbs & Cox公司展現澳洲海軍輕巡計畫的規格參考下,台灣海軍輕巡的噸位可能會接近3,000噸排水量左右,較原本的預想要大一點。

 

而參考澳洲海軍的防空型,由於搭配的是澳洲海軍專用的CEA-FAR S頻多功能相位陣列雷達,類似澳洲現役安扎克級巡防艦(Anzac Class)所使用者,為澳洲與美國雷神(Raytheon)公司一起開發的縮小型防空神盾系統,故在主船艛的設計上,為了符合澳洲海軍之防空系統安裝,而有不同的考慮。而台灣海軍目前規劃緊急獲得的二艘二級輕巡防艦,一艘防空、一艘反潛功能,故防空型似乎可能由歐洲進口較便宜之旋轉型相位陣列雷達款式,外傳英國BAe集團將提供相關成品(Type 997 Artisan radar),取代中科院效能較差的海鷹眼雷達。

圖中上者為美國海軍下一代星座級神盾巡防艦,下者即為Gibbs & Cox為台灣/澳洲海軍提出的輕型巡防艦概念,二者為同一設計源頭,從外型可清楚看出。(圖片來源/Gibbs & Cox)

台灣海軍此案是於2022年8月31日公佈的年度國防預算案中,首度揭露「新一代巡防艦」全案(原本之「震海」計畫)將全部由輕型巡防艦取代。原本排水量規定在4,500噸左右的下一代神盾巡防艦計畫,因為台灣中科院技術障礙、海軍採取冷眼旁觀的態度,整個案子延宕數年幾乎毫無進展,嚴重影響到台灣海軍戰力之汰舊換新進度,也讓台灣海軍在面對中國解放軍海軍頻頻騷擾、入侵台灣鄰接海域的警戒行動,顯得力不從心,引起社會緊張與國人對台灣海軍建軍步驟的不解與疑惑。

 

「震海」一案的失敗,對比蔡政府急著要將海鯤級潛艦「下水」的政治優先度,明顯失寵,也造成台灣海軍投資核心力的偏移與不足。故在2022年,一片輿論壓力之下,國防部終於推出輕型巡防艦計畫,且強調要「應急推出」,要求在2026年下水服役,緊急替換已經幾乎將解體的海軍諾克斯級(Knox Class)古董巡防艦的任務。台灣海軍在2022年10月於立法院專案報告中,確認原型艦2艘(防空、反潛各一艘)將緊急建造,後續還有10艘的計畫。

 

2023年7月,就有媒體報導,海軍單位就作戰任務特性,提出輕型巡防艦的武器配置報告,認為排水量噸位過小,不利於未來性能提昇與整合空間,故尺寸進一步放大至排水量3,000噸、全長120公尺左右的噸位,故二級輕型巡防艦的規格,已經接近原本震海巡防艦的規格,朝向一級艦的方向前進。

未來台灣海軍的輕型巡防艦,幾乎就是這個模樣,僅僅是戰鬥系統、神盾雷達與澳洲款不同。(圖片來源/Gibbs & Cox)

在震海巡防艦計畫觸礁停滯的時間,美國前總統川普在2020年下台前,當時美海軍部長布雷思韋特(Kenneth Braithwaite)一直大力推動將其新銳的星座級巡防艦,推銷給台灣的動作,其動作之大讓人訝異!他聲稱星座級為一款新銳的「聯合打擊巡防艦」(JSF),有助於全球友邦與美軍一起協力聯合作戰,系統將會一致。但由於星座級的設計噸位高達7,400噸以上,屬於美國海軍的遠洋神盾巡防艦,毎艘造價高達10億美金(不包含分攤先期研發費用),對財政窘迫的台灣海軍來說,是可望不可及的傳統戰力。

 

故在震海案觸礁後,台灣海軍為了應急戰力,必須有所取捨。在國造潛艦大秀終於結束後,海軍終於要認真面對水面艦隊老舊、影響台灣戰力、週邊海域安全以及解放軍「下餃子」巨型新艦隊陣容的挑戰,必須有應急計畫接招。對於是否要用「艦對艦」的方式來對應解放軍挑戰?台灣軍界有不同聲音。

 

有人認為投資傳統艦艇,價格太高、對關鍵軍備有排擠效應,且無法與中國進行軍備競賽,故必須要用「非傳統武力」來對應,例如部署更多的陸基、空射飛彈來對應。但是,也有另一派認為,不可偏廢全部投資「非對稱作戰」之上,因為台灣為海洋國家,週邊水域的暢通攸關台灣生計,不能因為一時投資障礙而改變傳統海上武力的結構,如果僅止於「應付一下」而大量偏門投資「非對稱」武裝,將導致傳統艦艇老舊不堪,步入類似菲律賓海軍的發展地獄中。

已經「擱淺」的台灣海軍「震海」巡防艦,其大起大落的過程,象徵台灣國防部、海軍與研發單位中科院,相互踢皮球、推諉卸責而嚴重影響台灣水面戰力的荒謬。(圖片來源/小蜜蜂電報)

而窮困如菲律賓海軍,近年來也大力引進南韓建造的先進巡防艦、印尼建造的大型兩棲船塢登陸艦等投資,就是為了因應中國海軍威脅,以及南海局勢緊張所致,看看菲律賓想想台灣,台灣不可能全靠「非對稱」武力就可以阻卻解放軍之各種灰色地帶衝突。

 

蔡英文政府施政八年,將所有焦點放在國造潛艦上,而該下水卻不能碰水的海鯤級潛艦雖然面世,但是要能夠形成戰力、維持台灣海軍傳統戰力的規模,還要一段很長的時日。一艘新潛艦不僅要測試再測試,且還要形成新的戰術戰法與戰技,那不是五年、十年可以達到的迅速目標。澳洲海軍花了三十年才玩透其柯林斯級潛艦的所有性能與戰法。

 

但是,在全台灣一片「捲起袖子打造潛艦」的呼聲中,海軍的水面部隊卻迅速老化凋零,而台灣國防部、海軍與中科院研發部門的怠惰與推諉卸責,則間接造成了台灣水面軍力的嚴重流失,此過錯未來將由面臨中國海軍壓力的下一代台灣人所承受其政治後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