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六成民眾期望下架民進黨,也就寄望於「藍白合」,但是眼看大選日益逼近,藍白兩黨的合作進程卻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讓許多人心中愈來愈焦慮。好不容易敲定第一次由幕僚進行會前會,代表國民黨的金溥聰、黃健庭和代表民眾黨的黃珊珊、周榆修在十月十四日下午進行第一次協商。會後藍白雙方舉行記者會,國民黨終於首度拋出「三場辯論可以,但不比民調,改比民主初選」的具體方案。
民主初選是類似美國的初選制,也就是要在全國廣設投票所,找人到投票所投票,最後以開票結果定勝負、定正副。這個想法應該是國民黨內部在柯文哲在十月初提出先辯論後民調的方案後,經過集體深思熟慮後所提出來的應對方案,國民黨的盤算應該是想利用自己黨員比民眾黨多的優勢,發揮組織力量來動員國民黨員投票,以票數壓倒柯文哲,取得雙方合作的優勢,也為爾後執政囊括更多資源。
這個方案不是不好,相反的,這個方案如果真的付諸實現的話,除了可以避免虛幻不實的灌票、作票和失真,取得公信力外,還可以先行預演大選的實況操作,可謂一舉多得,可說是一個相當理想的方案。但是,任何理想都不能脫離現實,否則就會變成空中樓閣或海市蜃樓,對於藍白合與選舉結果沒有任何助益。
民主初選的立意雖好,但不切實際。首先是人力物力的耗費,在兩黨都為選戰籌措軍糧阮囊羞澀之際,橫空多了這一筆費用,必然要增加沉重負擔,如果是可行方案,當然值得一拚,經費再拮据都要擠出來,國民黨如果還是家大業大的時期當然沒問題,但現在的國民黨已不復當年,民眾黨根基尚淺,這筆費用能夠花得毫不手軟?
其次是時間,籌辦一次全國性的選舉,至少要六個月的時間,沒有中選會和各縣市選委會的幫忙,光憑兩黨黨工志工,即使夜以繼日、焚膏繼晷,沒有三個月辦得成嗎?但現在距離登記之日只剩一個月多一點,連遊戲規則都還沒出爐,想要在短短一個月內完成全國投開票等龐大繁瑣的工作,無異是痴人說夢。
再者,即便諸事具備,但是最重要的東風──投票人才是問題的關鍵。人力物力時間等條件的變數,都可以操之在我,但是投票人數卻不然。雖然國民黨有黨員人數的優勢,但是實際投票率卻不是可以樂觀以待的,畢竟所謂的民主投票只是藍白合的一個過場,最大作用就只是辨別誰正誰副,有多少國民黨員會放下手邊的工作專程去投票?當天的天候況也會影響投票意願,黨員如此,更別說一般民眾了。
如果沒有超過一定數量的投票率,那麼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時間所得到的投票結果還有參考價值嗎?2020年香港立法會便曾做過民主派初選,但最終投票率卻只有慘澹的13.62%。如果藍白民主初選也只有這樣的投票率,甚至更低,就代表民眾對這次民主初選的不重視,那麼所得結果到底要不要承認?這種結果的參考價值到底在哪裡?
至於民眾黨所提的先辯論後民調的方案,說到底,就是目前所能做的方案中最好的方案了。民調的變數很多,可信度也不是百分之百,尤其如果摻雜了政黨色彩,就很難公正,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可是,即使有這麼多的不確定性,民調仍是目前所有各級候選人所最倚重的參考資料,即使不參選的事務官也不能不理會民調。所以,民調可作,但要先將民調公司的選擇和家數、選舉相關變數、雙方所需條件、民調涵蓋時間、次數等細節都先律定清楚,然後雙方放手讓民調公司獨立執行,結果出來之後,大家依照結果進行合作。
國民黨的民主初選和民眾黨的先辯論後民調,都是可行的方案,差別只在於考量當前距離登記時間相當緊迫,民主初選已經不可行,辯論加民調雖然也很趕,但卻可以在時限內完成。計畫不管再完美,如果不能在時間內完成,界形同廢紙。藍白合可以先討論過程後形成結果,也可以先討論結果再來談過程,在雙方都有盤算的情況下,如果先討論過程,可能曠日持久難有共識,最後只能失敗作收;相反的,如果先討論結果──藍白要不要合?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民主初選的構想雖好,但是沒時間了,藍白如果真的想合,就不要再寄望民主初選了,好好做民調吧!
※首圖( 圖片來源/ AP NEWSROOM )
白藍合?不可寄望民主初選
超過六成民眾期望下架民進黨,也就寄望於「藍白合」,但是眼看大選日益逼近,藍白兩黨的合作進程卻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讓許多人心中愈來愈焦慮。好不容易敲定第一次由幕僚進行會前會,代表國民黨的金溥聰、黃健庭和代表民眾黨的黃珊珊、周榆修在十月十四日下午進行第一次協商。會後藍白雙方舉行記者會,國民黨終於首度拋出「三場辯論可以,但不比民調,改比民主初選」的具體方案。
民主初選是類似美國的初選制,也就是要在全國廣設投票所,找人到投票所投票,最後以開票結果定勝負、定正副。這個想法應該是國民黨內部在柯文哲在十月初提出先辯論後民調的方案後,經過集體深思熟慮後所提出來的應對方案,國民黨的盤算應該是想利用自己黨員比民眾黨多的優勢,發揮組織力量來動員國民黨員投票,以票數壓倒柯文哲,取得雙方合作的優勢,也為爾後執政囊括更多資源。
這個方案不是不好,相反的,這個方案如果真的付諸實現的話,除了可以避免虛幻不實的灌票、作票和失真,取得公信力外,還可以先行預演大選的實況操作,可謂一舉多得,可說是一個相當理想的方案。但是,任何理想都不能脫離現實,否則就會變成空中樓閣或海市蜃樓,對於藍白合與選舉結果沒有任何助益。
民主初選的立意雖好,但不切實際。首先是人力物力的耗費,在兩黨都為選戰籌措軍糧阮囊羞澀之際,橫空多了這一筆費用,必然要增加沉重負擔,如果是可行方案,當然值得一拚,經費再拮据都要擠出來,國民黨如果還是家大業大的時期當然沒問題,但現在的國民黨已不復當年,民眾黨根基尚淺,這筆費用能夠花得毫不手軟?
其次是時間,籌辦一次全國性的選舉,至少要六個月的時間,沒有中選會和各縣市選委會的幫忙,光憑兩黨黨工志工,即使夜以繼日、焚膏繼晷,沒有三個月辦得成嗎?但現在距離登記之日只剩一個月多一點,連遊戲規則都還沒出爐,想要在短短一個月內完成全國投開票等龐大繁瑣的工作,無異是痴人說夢。
再者,即便諸事具備,但是最重要的東風──投票人才是問題的關鍵。人力物力時間等條件的變數,都可以操之在我,但是投票人數卻不然。雖然國民黨有黨員人數的優勢,但是實際投票率卻不是可以樂觀以待的,畢竟所謂的民主投票只是藍白合的一個過場,最大作用就只是辨別誰正誰副,有多少國民黨員會放下手邊的工作專程去投票?當天的天候況也會影響投票意願,黨員如此,更別說一般民眾了。
如果沒有超過一定數量的投票率,那麼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時間所得到的投票結果還有參考價值嗎?2020年香港立法會便曾做過民主派初選,但最終投票率卻只有慘澹的13.62%。如果藍白民主初選也只有這樣的投票率,甚至更低,就代表民眾對這次民主初選的不重視,那麼所得結果到底要不要承認?這種結果的參考價值到底在哪裡?
至於民眾黨所提的先辯論後民調的方案,說到底,就是目前所能做的方案中最好的方案了。民調的變數很多,可信度也不是百分之百,尤其如果摻雜了政黨色彩,就很難公正,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可是,即使有這麼多的不確定性,民調仍是目前所有各級候選人所最倚重的參考資料,即使不參選的事務官也不能不理會民調。所以,民調可作,但要先將民調公司的選擇和家數、選舉相關變數、雙方所需條件、民調涵蓋時間、次數等細節都先律定清楚,然後雙方放手讓民調公司獨立執行,結果出來之後,大家依照結果進行合作。
國民黨的民主初選和民眾黨的先辯論後民調,都是可行的方案,差別只在於考量當前距離登記時間相當緊迫,民主初選已經不可行,辯論加民調雖然也很趕,但卻可以在時限內完成。計畫不管再完美,如果不能在時間內完成,界形同廢紙。藍白合可以先討論過程後形成結果,也可以先討論結果再來談過程,在雙方都有盤算的情況下,如果先討論過程,可能曠日持久難有共識,最後只能失敗作收;相反的,如果先討論結果──藍白要不要合?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時間是公平的,也是無情的
民主初選的構想雖好,但是沒時間了,藍白如果真的想合,就不要再寄望民主初選了,好好做民調吧!
※首圖( 圖片來源/ AP NEWSRO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