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敵迪林傑之其後…

發布日期:2023 年 11 月 21 日
文章分類:,
作者:高等遊民

近幾年肺炎疫情嚴峻,今天我們面臨了以往想都想不到的經濟蕭條,貧富差距懸殊到讓人心驚膽戰。有人開始想起這景況,跟大概在百年前(約1929年開始),那場曾經發生過的全球經濟大恐慌一樣,由美國燒到歐陸,到最後以二次世界大戰、創造無限內需市場得到解決。這場21世紀的經濟災難,要如何從當年得到啟示?有許多論述不一而足,複雜到讓人索然乏味,讓我們從大眾文化觀察起可能最為就手。

 

面對經濟蕭條的今天,好萊塢影壇曾多次饒富趣味地推出《頭號公敵》(Public Enemies)電影,重新探求發生在那個經濟恐慌時代,連《吸血鬼德古拉》都是頭號人民公敵,幾年間美國出產了千餘部吸血鬼電影,幫助人民洩忿。而現實世界中,當時美國頭號通緝要犯約翰迪林傑(John H. Dillinger)的故事,也有多般啟示。

從大盜變成ICON

John_Dillinger約翰·迪林傑

 

恐怕後世再也找不到像迪林傑這樣,夠份量成為一個ICON(偶像)的犯罪天才。蓄著短髮、滿臉鬍渣,帥氣但吊兒郎噹,漫不經心行動中透露出渾然天成、天才洋溢的精密算計。迪林傑不僅震撼美國執法單位,讓費心追捕他的聯邦調查局(FBI)灰頭土臉,在那個經濟不景氣的飄搖時代,他甚至還有劫富濟貧的本事,雖然一些 街頭巷尾的傳聞無法證實,但迪林傑在當代多數美國窮人眼中,是個能伸張正義的偶像。

 

那個年代很奇特,美國人民在5分錢戲院裡,用陰險醜惡的吸血鬼德古拉伯爵(Dracula),來發洩貧窮落寞憤怒情緒,把銀幕中的吸血鬼當成《頭號公敵》(Public Enemy),卻將現實生活中的迪林傑當作《羅賓漢》(Robin Hood),這對當時的美國執法單位,是相當頭疼的。

無政府主義與綠林俠盜 

迪林傑本來只是個小賊,中學輟學後就成天廝混,不僅和家人鬧翻,也不斷進出監獄。年輕氣盛又長期待在監獄的他,與獄中好友結成幫派,學到了搶劫銀行的概念,對他影響最深的,就是後來成為迪林傑幫(Dillinger Gang)老大的哈瑞皮爾波特(Harry Pierpont)。雖然實際主持幫派的是皮爾波特,但在媒體的煽色腥傳奇故事中,瀟灑不羈的迪林傑,永遠都受到大眾、特別是女性讀者的喜愛。

上遍各大新聞的迪林傑,以優雅的身段成為時代偶像。

迪林傑最受人稱道的傳奇,就是喜歡扮演成一個專門銷售銀行保全系統的推銷員,彬彬有禮斯文帥氣的業務員一旦談成生意,馬上就對那個銀行下手。據說,迪林傑身手矯健,不論銀行櫃台的柵欄有多高,他都能一躍而上,並且臉不紅氣不喘、很有禮貌地請銀行櫃員將錢全部交出來。

喜歡手持2把柯特(COLT M1911A1 .45ACP)手槍的迪林傑,很少開槍傷及無辜,也因為這種“無血搶劫”的行為(被殺的都是警察),一般被銀行追債、討地、查封房子的貧窮百姓,更認為迪林傑近似捉弄銀行的行為大快人心,這種輿論偏好,更讓美國執法當局恨地牙癢癢。

DillingerFaces不同樣貌

這次被捕入獄,迪林傑的身價已如同明星,州警、FBI皆以大規格記者會來炫耀這個功績。但迪林傑在獄中,不知從哪裡搞到一塊木頭,用鐵器慢慢雕刻,將木頭雕成一把手槍,並且用監獄裡發的鞋油將這把假槍塗黑,就這樣蒙騙威脅獄警,在皮爾波特等同夥裡應外合下,被捕的“頭號公敵”,竟然就這樣地逃逸無蹤。

由老羅斯福總統(Theodore Roosevelt)在1908年成立的調查部(Division of Investigation, DOI),1932年改名為美國調查局(United States Bureau of Investigation),負責的是全國範圍的犯罪偵緝。

在那個時代,美國是個鬆散的聯邦國家,治安重心在地方警力,聯邦探員和調查局不受重視。直到1924年,一位野心勃勃的律師出身、被傳聞極可能是同性戀與有變裝癖的約翰埃德加胡佛(J. Edgar Hoover)擔任局長後,才極力地想挽回頹勢,重振調查局的雄風。

同性戀胡佛 vs. 大眾情人迪林傑

 

胡佛上任後遇到一個問題,到底要如何才能為調查局集氣呢?當然就是找個“頭號公敵”來炒作一番作為媒體公關!就這樣,百般羞辱執法單位的迪林傑,成為胡佛要讓調查局一泡而紅的秘密武器。變裝癖的胡佛對上大眾情人迪林傑,這齣戲碼還不好看嗎?

在胡佛緊盯下,追捕迪林傑的任務,遂掉到調查局駐芝加哥辦事處主任梅爾文珀維斯(Melvin H. Purvis, Jr.)身上。珀維斯和他的專案組員(包括地方警察、州警、私家偵探和賞金獵人的組合),和迪林傑一幫周旋許久,好不容易逮到迪林傑,卻又讓他從獄中逍遙脫逃,珀維斯的壓力可以想見,胡佛只想要一炮而紅,珀維斯卻是個謹慎的執法人員,胡佛派「中央督導隊」給珀維斯許多壓力,但珀維斯依舊持續地監控和偵查迪林傑的情報和各種線索。

紅衣女郎

終於,一位來自羅馬尼亞的非法移民妓女,因失風被捕,為了能留在美國,向執法單位宣稱她是迪林傑的情人。珀維斯得到這個情報如獲至寶,馬上開始圍捕行動,並且不管死活,一定要消滅迪林傑,也順便結束讓美國政府蒙羞的無政府綠林幫派。妓女和珀維斯小組約定,一旦約了迪林傑出現,她會穿著紅色衣服現身,這個暗號一出,探員就會一擁而上將其逮捕。

1934年7月22日,迪林傑真的來到芝加哥的The Biograph戲院觀賞電影,穿紅衣的女郎依約出現,當迪林傑察覺情況不對準備掏槍反抗時,珀維斯小組一擁而上,亂槍將迪林傑打死。

橫屍街頭的迪林傑,在調查局安排下,立刻接受精密解剖確認死因,並讓媒體大拍特拍他的屍體,他隨身和住處的所有重軍火武器,包括數把卡賓槍(Carbine)、湯普生衝鋒槍 (Thompson M1928A1, Tommy Gun)、供飛行員使用的連發功能柯特手槍(配備20發裝彈匣)等裝備,都被裝在一個類似畫框的裝飾品中,長年高掛在胡佛的辦公室中。調查局總部大樓中, 還有一個從迪林傑屍體臉上拓印下來的雕刻,迪林傑對調查局、對胡佛個人來說,猶如是一件讓人賞心悅目的獵物標本。

傳奇延續

政府機關操作媒體,可是從那個時代就已經有了。在調查局安排下,不僅迪林傑被當成戰利品陳列,逮到迪林傑的珀維斯,也被捧成英雄。隨後迪林傑幫的幾位幫眾紛紛落網,珀維斯又參與了幾位例如”機關槍凱利”(George “Machine Gun” Kelly)等著名大盜的著名逮捕行動。幾份流行漫畫報刊,將珀維斯描寫成“政府公務員”(G-Men)的代表,正義形象輝映另一位財政部緝私酒專員艾略特內斯(Elliot Ness)──著名黑幫槍戰電影《鐵面無私》(The Untouchables, 1987)主角──,二個人成為G-Men的象徵,猶如美國大兵被稱為G.I.Joe一樣,變成通俗文化的一部分。隨後,1935年調查局正式更名為聯邦調查局(FBI),開啟了胡佛時代!

Eliotness

迪林傑傳奇至此還未結束,1960年2月29日晚上,56歲的珀維斯在家中神秘死亡,兇器是一把據說是別人送他的槍,也有人繪聲繪影說,這把殺死珀維斯的槍,就是他給迪林傑致命一擊的同一把槍。這起神秘命案,FBI以珀維斯“久病厭世”自殺草草結案,但種種跡象顯示珀維斯沒有理由自殺。也有調查認為,珀維斯是在清槍時不小心擊發身亡,真正原因至今不明,但確實也讓迪林傑傳奇繼續發酵。

影像書寫

後世傳頌迪林傑故事的小說、漫畫、電影和電視影集實在是太多了,但是在1970年代好萊塢《電影嬰兒》(Movie Brad)團塊開始崛起的時代,一部叫做《迪林傑》(Dillinger, 1973)的B級黑幫電影受到評論重視。導演約翰‧米遼士(John Milius)擺明是因為《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 1968)賣座後,片商尋求同種類型片的商業企圖,偶然讓米遼士更上層樓成為經典導演。

約翰米遼士當年一鳴驚人的《迪林傑》,片頭彬彬有禮的搶銀行拍法,完全師法法國警匪片的精隨加以美國化。

當年的米遼士,用一種英雄主義手法,將迪林傑犯罪生涯中的浪漫元素及俠義精神融入其中,加上許多向法國警匪電影致敬的特殊鏡頭設計,讓本片展現出一種特殊的無政府主義氛圍。

米遼士因為本片得以進入好萊塢主流片廠。老牌影星沃倫奧茨(Warren Mercer Oates)飾演約翰迪林傑,桀傲不遜的氣質讓人難忘。班強生(Ben Johnson)則飾演珀維斯,班強生是西部電影大師約翰福特(John Ford)的愛將,因為崇拜約翰福特,米遼士也視班強生為偶像而多次合作。好萊塢影壇在《迪林傑》前後有各種不同版本的迪林傑傳奇,但長久以來一直沒 有作品能夠撼動本片的地位。

之後美國古裝片落寞了一陣子,直到21世紀初,終於又有人要挑戰《迪林傑》了。由當紅偶像強尼戴普(Johnny Depp)主演迪林傑一角的《頭號公敵》,由好萊塢最會拍“適合40歲以上男人攪和著烈酒品嘗的動作電影”的一代冷靜大師麥可曼恩(Michael Mann)掌鏡。但這部電影推出後的評價不高,無法超越前作,平鋪直敘的古板手法,除了槍戰場面炫目外幾乎一無是處,讓人感嘆麥可曼恩創作黃金時代已悄然而逝。

最新版的《頭號公敵》,只剩下擬真的槍戰場面稍稍吸引人,其餘情節味如嚼蠟。

不論如何,我們面對這個新貧窮時代的到來,或許應該重新探討當年經濟大蕭條年代,與我們今天的窮困生活和蠢蠢欲動的無政府主義風潮,到底有甚麼大不了的關係?

首圖( 圖片來源/ AP NEWSROOM )